电信业恶性竞争渐抬头恐陷成本大战
运营商应把竞争的注意力放在服务上而不是恶性竞争上。今年的3·15晚会上,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都在针对移动运营商的垃圾短信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一时间,移动运营商成为令大众恐慌的“泄密者”。为了争夺用户一味的“下血本”搞恶性竞争,互相挖角使得市场混乱,一方面容易引发成本大战,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将导致运营商注意力转移,服务水平下滑,损害用户利益。恶性竞争无疑是电信业的噩梦。
恶性竞争现市场
最近,有关运营商大打价格战,乃至恶性竞争的事件屡见不鲜。先有“流言”传河南某地市移动现金收购联通卡,后有“爆料”说四川德阳移动、联通借“感恩卡”狠斗资费。
不少地方的运营商在大幅降价的同时,开始了更为“猛烈”的动作。据了解,河南某地市移动以现金向用户收购联通手机卡,“全员营销,公司给每个人都下了任务,员工每人负责换300张联通卡,渠道、乡镇办也分配了任务,每乡镇500张。”该地方移动的一位基层员工称,成功换回一张联通卡,该员工将得到内部奖励20元。运营商的竞争已经开始变味,单纯的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开始演变成利用成本压制对手。
利用成本优势策反竞争对手用户是恶性竞争一种表现。有消息称,在福建某地移动公司则针对当地电信公司小灵通或天翼用户,进行外呼告知持小灵通或CDMA手机到当地的移动营业厅或代办点,可以免费兑换移动心机和移动的优号号码(尾数带8、ABAB类等),对于小灵通、天翼手机中的余额,还可给予等额话费补贴。
恶性竞争此起彼伏,看起来是运营商充分竞争,破除垄断的结果。表面上看对于老百姓来说,运营商火拼成本是件捡便宜的大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运营商拿出的成本都是国有资产,最后伤害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行业服务水平待提升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国内电信综合价格水平累计下降超过53%。通信行业前年资费和上一年相比降低了13%,去年又比前年降低了11%。在工信部和发改委要求运营商降低漫游费上限之后,就漫游费而言,中移动的资费去年比前年降低了42%,中联通去年与前年相比降低了35%。
价格的降低值得欣喜,但是服务水平的降低则不得不让人扼腕长叹。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在3月14日发布的消费者申诉的十大热点显示,电信服务申诉居高不下,其中移动电信服务申诉20631件,固定电信服务申诉13441件。
央视3·15晚会上,移动运营商更是成为曝光典型,泄露出卖用户个人信息,发送垃圾短信等等。一时间移动运营商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以盈利为目的,大量发送商业广告短信的山东移动公司马上被推到了刀口上。
但是我们再想一想,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在?运营商服务水平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营商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竞争对手的“倾轧”上。
在央视曝光之后,中国移动16日通过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集了全国各省移动公司总经理和分管业务的副总,全面部署彻查垃圾短信。或许这是一个契机,运营商此后会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提升服务上,而非忙于恶性竞争。
成本战或毁坏产业
近期各大运营商即将公布年报。根据花旗预测,中移动去年纯利增长29%至1125亿元,收入增长16%至4148亿元。高盛则预测,中移动去年纯利增长32%至1148亿元。如此高额的利润也就无怪乎主导运营商敢于拿出大量成本打击竞争对手。
比如,作为强势运营商的中国移动通过签订排他性协议,或者变相排他方式垄断大量社会销售渠道资源,通过给予不销售竞争对手业务的代理商高佣金、奖励,或对销售竞争对手业务的代理商采取取消代理权、降低佣金等处罚,或采取直接收购其他运营商社会渠道等手段,给竞争对手拓展市场设置重重障碍,使其他运营商难以公平获得市场资源。
短期看,主导运营商可以通过这样的成本大战排挤对手,但是长远而言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运营商不能太短视,毕竟简单地通过成本战打压对手,看起来能将对手压制住,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抬高市场竞争的门槛或许在短期内会阻碍竞争对手的进入,但是低价格所导致的低利润或是零利润使得运营商为了保证利润增长而“铤而走险”,垃圾短信就成为一种手段出现。
目前3G竞争已展开,大家都看好3G未来前景。但同时,成本战近日又有抬头之势。因此就必须敲响警钟:警惕在3G时代,恶性竞争卷土重来。工信部李毅中部长在去年底也指出,通信业市场经营必须规范,不要搞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低于成本价竞争。企业要切实搞好自律,主管部门也要继续加强市场监管。竞争不可怕,但是恶意的收购对手的手机卡是对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电信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电信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必须是自成一体的,不可偏颇。市场竞争应当合法合理,而非拿出成本一味乱战。毕竟,国家发展电信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廖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