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网CEO谢文:2.0是革命 中国太落后太沉闷

一起网 CEO谢文
资深互联网专家、一起网CEO谢文在接受腾讯科技《中国100位互联网CEO全景调查》时表示,2.0是互联网领域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是对现有互联网底层的一次重构,与美国的积极探索相比,中国互联网企业实在太沉闷和太落后。
谢文认为,目前国内的许多SNS网站在学习美国Facebook上,仅仅是学了皮毛,学了简单的应用,但对于2.0本身所需要的底层平台、开放等核心没有任何触及。“很多都是投机取巧的做法,仅仅抄袭两款热门的游戏应用,以为就是2.0,以为就是facebook,那是对革命形势判断有误。”
谢文希望,自己带领的一起网能够成为中国2.0的长期耕耘者。他坚持认为,中国的2.0需要苦干实干三五年,才能获得稳定的用户和流量,才能谈及规模化的商业价值,“起码到等到用户每天在2.0网站上停留半个小时,那才称得上是全面的互联网生活”。
对于搜狐新浪等门户巨头进入2.0市场,谢文并不看好。他认为,互联网1.0是一套构架,2.0是一套构架,二元战略和“一国两制”很难行得通,雅虎的失败就是最好的案例。不过谢文也表示,要从1.0上脱胎出2.0,最有可能的是腾讯和百度,但前提是要“下很大的决心”,而且不可能是今天明天就能见效。
谢文认为,全球范围内,最有希望跟上2.0步伐的是Google,Google具有创新的基因和思维,同时也有人力和财力予以支撑。
以下是访谈实录:
2.0是全球互联网颠覆性革命 中国太落后太沉闷
主持人龙兵华: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这里是腾讯第一视频演播室,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一起网的CEO谢文。谢老师也是资深的互联网专家,他的博客享誉互联网。首先请谢老师简单与网友招呼一下,并介绍一下一起网。
谢文:各位网友好。今年开始,我加入海量公司,来做我们一直想做的,希望有一些创新的Web2.0平台,叫一起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昨天晚上我们上了Facebook的Platform(平台),这标志着我们在平台建设上,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中,我们希望我们的平台基础性建设,能够基本完成,明年转入整个网站的运营阶段。
主持人:总体感觉,2008年互联网行业,SNS是一个很大的热点,很多企业也都开始切入这一领域。如您刚才说的,你们刚刚完成新的Platform,也提到美国的Facebook。特别是Facebook这个词,频频在国内出现。国外的SNS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中国离它的差距还有多远?
谢文:我不用SNS这个词,我用2.0。以Facebook为代表的2.0革命潮,应该说到2008年底,应该说到了一个,我叫做“棋到中局”,到了一半,2.0的革命到了一半。以开放平台作为这一半的标志。
事实上说2.0,第一波应该说是博客、RSS,第二波是SNS,第三波应该是一个以开放为标志的SNS和开放平台的结合。但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再下一个阶段,应该是整个网络的智能化。我估计到2010年左右可以完,所以现在正好是棋到中局的时候。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是从抢地盘和抢上游,到抢标准和抢平台的阶段,已经到了相当关键的时候。现在看起来,是Facebook风头最劲,它在决定着这个革命的方向、力度、节奏和战场。Google也在积极应对,因为Google没有全身心地进入这一市场,它还有自己传统的其他业务,那也是很大一部分。但由于Google很大,只要派出一支不太主力的部队,也可以照顾这一面。从这个某种意义上说,我把Google最近发布的浏览器,我都把它看作争夺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和平台的一系列战役,一系列建设当中的一环。
主持人:这应该是第一环,是最开始的一环。
谢文:是最基本的一环,是标准、是平台。以后你(网民或其他企业)爱干什么干什么,但你是在我的平台之上。这是一场2.0形势的革命,不是具体内容的革命。卷入的人之多,卷入的钱之多,从革命的深入和广度看,应该是互联网史上,除第一波革命浪潮(即1.0时代,包括IM、邮箱、搜索,以及这些以外的)之外,最为重大的一次新的革命。非常的惨烈,也非常的引发大家的想象力。互联网下面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正在逐渐的浮现和构架,大家你一块砖,我一块瓦,正在搭这个台。跟美国蓬蓬勃勃的建设、探索、争夺相比,中国互联网市场实在是太沉寂,太落后了。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主要是落后在哪些地方?
谢文:没有多少人认真思想、研究、参与,或者说进去2.0领域以后,抄一个表面,抄一个短平快。比较扭曲地去抄袭里面的短平快,很容易上手,很容易获得眼球效应的一些简单的操作。而像Google这样分量的公司,都以那么大的力度在参与,它买了很多互联网2.0的公司,自己也在做Open Social,包括推出浏览器也是战略之一。从资源、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上比,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带头公司基本上都是旁观者,不参与,都在看。
主持人:您说的是中国互联网上已经成型的大公司吗?
谢文:对。或者他们在1.0平台上开一个小小的社区,你可以看作是“一国两制”也好,或者是2.0也好。我过去说过,我把这种叫做“雅虎模式”。雅虎非常敏锐地从2002、2003年就参与了2.0的进程,但是他摆脱不了“一国两制”,双元结构,双元逻辑,最终使它没有创新,没有能够在巨头云集的格局下冲出一条血路,达不到Myspace那种成功。Myspace一动,别人都跟着动,它(雅虎)没有那个的冲劲。也可能太过舒服了,也可能很得意,也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去思考和分析。不知道为什么,各家公司都有各家公司自己的判断。
但总的看起来,中国互联网本来和美国互联网是并齐头并进的,没有上下游之说,美国有一点技术算是上游。但如果2.0这一仗如果打输了,也许互联网就像我们的制造业一样,标准、市场、利润的大头都在上游,比如美国公司手里,我们又成了加工制造业,辛辛苦苦地做,这个不是不可能,如果我们不注重参与这场战斗的话,我们有可能变为下游。
国内网站对2.0认识不足 投机取巧的太多
主持人:事实上,国内也有很多拿到钱的公司在做2.0,或者是刚刚开始做。但总体感觉还是风风火火的,很热闹。特别是结合SNS的网页游戏,一时间有很多用户涌上去。但有一个问题,我们玩儿过一段时间后,新鲜度不够了,黏性不够了,这是不是目前国内在做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谢文:这跟我们刚才讲的一样,国内的许多2.0网站,真正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真正该该开发的平台没做,为什么?有点累,有点难。
但是以我们一起网这么小的一个公司,才上手半年,我们都把那些最基本平台搭好,包括隐私系统,包括Google Open Social接入,还有Facebook类似平台,我们都做。
其他的企业为什么半真半假地做一点,简化地做一点,这是对这场革命性质的判断不足,以及急躁心理。大家认为,在开放平台后面接了很多应用,应用里面有很多俏皮游戏,我干嘛做开发平台,直接把游戏抄过来就完了,这里面有法律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也有由于平台不够强大。
主持人:像刚才讲的,在SNS上玩儿一段时间,但后来就走了。很多人都想知道,SNS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谢文:这个有不同说法,我的说法是这样,既然叫2.0,就是涉及整个互联网领域地层深刻的变化,深刻的革命,2.0平台一定演变成,现在正在演变成,成为所有互联网业务、百行百业都要依托的地层平台、底层架构。
2.0是下一代的,以人为中心出发的,让人们在网上停住,就像我们在现实社会空间下我们会有自己一个家,自己一个活动空间一样,现在互联网正在形成一个虚拟世界的家、社会生活、活动空间。
至于在这个空间上和众多人形成的那个巨大的社会群体,该干什么,或者是一个网站自营,或者是开放给百行百业上来开店,我们现有的1.0时代已经成立、成熟各种服务都可以在2.0平台上展开,使得上亿的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全面的、个性化的、方便的、有效的开展社会生活、信息生活和物质生活。
以Facebook为代表的,它的主流用户,那是数以千万计的人,已经形成固定的习惯,每天要在上面待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处理社会关系、获取信息、享受服务。这还是比较简单的开始,再过一段时间的话,你会发现,各种过去1.0成熟应用都会利用2.0平台下,它会迁移。
我们最近在做一些研究,就拿我们资讯来说,现在在Facebook的三万多个应用当中,已经有一大批世界最著名的电视台、媒体、报纸、杂志、书刊都作为2.0的应用接在了开放平台上,让大家使用,CBS、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路透社,等等。获取信息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所以那个时候谁还需要再去专门访问那些门户网站,他只要在2.0架构上就可以。
所以资讯服务完全可以架构在2.0之上,而且这个迁移正在进行。最后大家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你迁移还是不迁移。就像从DOS迁移到Windows,从Windows迁移到Vista,或者从普通手机迁移到iPhone,只是更丰富,更强大而已。
行当里面的人,是把2.0、SNS看作是很资讯、游戏、电子商务并列的一个纯粹的搞社交的一个平台。这个在我看来,如果你这样认为,后面你的一切(短视的)动作就可以顺理成章:既然是社交,社交挺浮躁,我再加点娱乐内容,加点游戏。
我认为这从根本上就把2.0革命的基本立脚点看错了。怎么好意思叫2.0呢,无非就是多了一块,腾讯QQ Zone不是也干这个事吗?如果那样做,2.0就变成了一个支流,变成了一个很狭窄、很局限的应用。
按照这样做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大前途。也因为有这样认识,才有一些能力不强、没有准备好、想搞短平快的年轻人涌进来。三个月,六个月,能蒙上钱就蒙上钱,蒙不上钱就当小玩意儿活着。
我不敢说我的这种认识是在中国互联网业普遍的共识,但我们是这样认识的,包括我们三年一个周期的战略,以及我们的储备。
主持人:那这样,可能您会熬很长一段时间。
谢文:任何公司都一样,你问腾讯马化腾当年熬了多少年。要想做大,要想有做长期的,做持续的,做规模化和有成长未来的,只有下相当力量的苦功,把底层做好,把东西做好。三年是短的,如果没SP那一波,天上掉馅饼,包括腾讯,包括新浪、搜狐、网易,都是五年到七年才有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
所以,凭什么到今天你就敢说:我们不用,我们用三五个月就可以,随便几个人,随便笔划一下就能搞成功。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正因为有了那么多大公司,有那么多成熟的东西,2.0是站在1.0的肩膀上,是进一步的创新,难度、挑战、时间、资源,所需要的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很可惜,这个不是一个浪漫的、轻易发财的地方,很多人没有这方面思想准备。
主持人:觉得这是一个快速创造财富的地方。
谢文:起哄,随便玩一玩,投机取巧的地方。
不开放平台就想做成2.0 那是幻觉
主持人:您在博客里面也有一个设问:2.0网站,是先开放,还是先抓用户,这也是国内目前很多人讨论的问题。一起网选择先开放,这是为什么?
谢文: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在历史上的逻辑,比如Facebook,它一开始并没有宏图大略,他是说我哈佛的同学来到网上,做了一段以后,碰巧了,它有一种悟性,这种悟性是非理性的思考,是一种感觉。
当它在校园内变成了一种蓬蓬勃勃的成长以后,然后又开放给城市和公司,现在实际上只要有电子邮件你都可以上,都可以注册。做到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巨大的矛盾,你没有办法以一己之力,去满足成上万,上亿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都是长尾,每一项需求可能有0.1%的人用,怎么满足呢?所以才憋出了,想出了,也是根据用户的要求,憋出了开放这一招,这是历史逻辑。
去年5月开放了以后,应该说我们很多中国网站还没开始做呢,这个时候你是说我去重复一下历史的逻辑,可能吗?不可能,人家先发了。你在没有什么应用,而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已经有先发的其他公司跟你分流用户的时候,你还想什么先弄一个亿的用户再去开发,这个历史逻辑到你这儿已经不成立了,你现在的起点就是Facebook现在的起点。
也就是说,现在在谈建2.0的平台网站,从Facebook现在的状态开始思考起,如果你还再有另外的创新。如果没有的话,你哪怕就是抄呢,也要抄08版的Facebook,不可能退到04、05年去抄。但是08年版的Facebook也学习了。
主持人:不好抄了。
谢文:现在他们七八百人,经营四年了。但往往大家都不愿意做开放的事情。大家的想法是,先用一个俏应用、酷应用,先把人忽悠来,忽悠来,我再招到钱,招到人,再做一个正经八百的。这是一个幻觉。
2.0现在的水平,你就要以现在的世界水平去做。你要现在想出发,就得从现在开始。比如说你现在想做搜索,对不起,从你入场的时候,你那个质量就要跟百度差不多。我博客里面也写到了,直接跑到人家开放平台上去找应用,而且那个还不是Facebook的应用,那是第三方的应用,你把它抄一个,你还可以说我有改造,不是真的抄。但你十个八个的抄了以后,就成了模式,它会有巨大的法律风险,绝对是侵权。
你抄一个,你可以说那是台湾小孩做的,后来不是还有其他的吗,系统的抄,你这个楼本身就叫做违章建筑。不管你将来盖到一百层,八十层,只要有人到法院告你,你这个楼从根本上就塌,你拿这些忽悠来的核心用户和原始用户群,后来不管你做多大,没用的。所以这种投机逻辑,反历史逻辑,是行不通的。
主持人:那你又要开放,又要慢慢做,怎么去吸引用户呢?
谢文:一样,就像百度、腾讯,就像新浪、网易一样,当你去说请人家到你的网站来的时候,一定要给人家一个理由。你必须得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我们希望,一起网给你一个最舒服的家,让你最有效地管理个人隐私,最有效率地和你的朋友进行互动,最舒服的最广泛的去使用你个人喜欢的任何一种应用。这是一个平台机制,就像你买房,你一定要挑交通方便、安全、物业好、相对成本低,边上有小学、商场,空气也不太坏,噪音也不太高,那样一套机制,就像我们现在终于看见蓝天白云一样,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巨大的吸引力。
就像你说你为什么到北京来找工作,或者为什么不是北京人到北京,你说不出一个硬理由,它是一个综合的环境使得你和其他环境比,给了你一个综合的。我老问我们公司的小孩,在北京找工作,住了三五年以后,问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北京了,说不清楚,是人际的关系,文化的氛围以及资源,形成了一个场,这个场就是你留在北京的理由。真实生活是这样,网上生活也是这样。
为什么有人习惯用QQ,有人习惯用MSN,有人习惯用Google,习惯用百度,也很难说是一个绝对的理由。我不敢说我能用一句话说清楚最后那个“场”一定是怎么样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现在已经看的出来,在这个圈里,我们已经在造这个“场”,造这个环境,造这个概念,照着这个路数方面,走在别人前面了。
但我们还不够,我们还差几个月,我希望在今年剩下几个月里面,我们再把该做的做完。然后我们就会告诉网民们,你来试试,感觉一下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是不是有比较丰厚的生活底蕴,使得你在网络的全面生活在这里感觉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主持人:如果把未来目标具体量化的话,觉得一个活跃用户在上面停留多久才算是您满意的目标?
谢文:我想是每天半小时以上,这是起码的。过去我做联众,一个用户平均是108分钟,这才叫生活。
1.0平台搞“一国两制”是个悲剧 很难成功
主持人:目前门户网站,我知道搜狐在做开放平台,比如他们的博客,新浪也有动向。这些大的门户平台,他们有他们的流量优势,他们加入这个领域的话,您觉得会很大地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吗?或者会不会对你们造成影响?
谢文:对这个产业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探索2.0的发展,是好事。但用这种办法来做的公司,是个悲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美国,雅虎、AOL等等众多的网站,他们也很强大,雅虎在美国的地位可能等于我们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加起来的份额,就是这样伟大的公司,Myspace、Facebook出来了。包括Google,Google的危机感很大,因为Facebook不让你搜,不让你搜的话,这个信息就拿不到,我们都知道流量是广告的先导指标,流量你控制不了,那广告也控制不了。
1.0时代的伟大成功形成了一种固化的结构,这个固化的结构,不可以轻易地变化、改动,无论是思维,无论是商业模式,无论是人们的专长,是和那个时代相吻合的。你变化起来很难,创新很难。为什么?原因就在这儿。
像微软那么伟大的公司,在互联网上,你看它怎么试了这么多年,那感觉老没找到。微软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在那里。从雅虎模式,因为我在雅虎混过几天,从内部也观察过,2003年就推出了My雅虎,包括雅虎360,还买了一堆2.0网站。为什么时到今日,感觉不到他在这个上面产生冲击力,产生想象空间?
原因就在于公司的二元结构,既受原有结构的束缚,又想在这里面做一点新东西,比从头开始还要难,难很多。因为你本身背负一个巨大的运营,正在高速运转的运营,所以雅虎这么多年下来没找到北,所以看到雅虎收入减缓,士气不高,最后在创新方面没有什么创新
所以我管这个叫“一国两制”,或者一个国家里面搞一个小小的2.0特区,我统称叫“雅虎模式”,要让你的一个用户在一个网站上同时适应两个行为逻辑、行为模式、服务模式,要求太高了,不舒服,因为逻辑,不管是信息、行为,还是服务,它的逻辑是互补相干的
我们想象一下2003年到2005年的SP,想把用户转移到互联网,你会发现,几乎是百分之九十几的损失率,不可能,因为那是两套逻辑,你说那边有一千万人,但那一千万人是那个平台上的,不会占到这个平台上的。再加上一个新事物,不管你理论上怎么认识,在做这个的时候,两三年内不会形成规模化收入的增长点。所以在公司的权利、决策、资源分配上,你是弱势群体。老是在这儿挣钱,你们在那儿瞎玩儿。历史证明,规模化创新不会从一个老公司内部产生,必须是新公司。
主持人:您觉得博客是创新吗?
谢文:博客是创新,2002、2003年是创新。
主持人:博客中国子路子呢?
谢文:那是2.0时代萌芽时期的最初的简单的个性化的一个小尝试。好不好?很好,够不够?绝对不够。所以这种东西很容易被融入1.0。
你们腾讯还不明显,像新浪,纯粹是把博客当媒体做了,列名人,找编辑来罗列,已经不是博客的本意了。但不管怎么说带来了大量流量。所以那个东西和我说的全方位的深度的变革,二者是矛盾的,不可兼容。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现在如果不做彻底的深入的革命的话,搞特区“一国两制”,那么大用户群,会有一个小小群体的用户,但是无足轻重,既不是这场革命的领军,也不会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商业模式,也不会救得了这个公司。不会因为我做了这个,我的流量会涨多少倍,收入会涨多少倍,不可能,历史已经证明了。包括不同产业的,为什么IBM不去弄软件,钻出来一个微软弄出一个DOS。
是不是可以从1.0的架构下脱颖而出2.0?现在伟大的Google正在尝试,当然它那个公司的平台、服务,包括公司本身的文化,是很特殊的,始终保持多线作战,工程师文化很强,创新意识很强,它有无数的产品线,因为钱赚得多,它也不在乎那些东西赚不赚钱,它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状态在探索世界。我觉得要有可能有所成就的,就是Google。现在我说2.0时代三大标准提供商,一个是Google,一个是微软,一个是Facebook。微软现在还没看出模样,Google是在一招一式的练,他们或许有伟大的阴谋,他们不愿意说出来,也可能还没想清楚。除了Google以外,我觉得其他的很难。
主持人:Google最近发的Chrome浏览器,您觉得是Google重要战略一步,我们怎么理解?
谢文:可以从和微软竞争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比如从增强它的Google应用集成角度去看。但我认为从下一代互联网的方向上看,Google推浏览器与Facebook那边不谋而合,因为Facebook平台越来越像一个操作系统,所以二者都在从不同角度尝试构建新的2.0互联网构架。
这是高手过招,他们打的是那个东西,他们打的起,他们也打的动。在这个方面,中国不指望任何公司有这个能力,他们是以全世界为战场的资源聚集,但中国不是完全没机会,因为我们是中国加中文的两种环境,是有空间的,我很寄希望于腾讯和百度两家公司,都有某种意义上充满生命力、充满创新精神的平台种子。但是不容易,这是一个巨大的决策,绝不是今天明天见结果的,需要若干年的努力。
主持人:通过传统1.0平台产品,还能够衍生出来2.0的东西吗?比如邮件、邮箱?
谢文:你拿去跟雅虎比吧,比如把一个IM平台衍生出一个,我们也真实化,也SNS,或者把邮箱、搜索,甚至把什么东西固化变到桌面。从雅虎2003到2007年的尝试看,没机会了。原因还是对以Facebook为代表的2.0革命的内在动力、逻辑、历史沿革以及它对原有东西的那种彻底的颠覆性,没有认识透。
雅虎把2.0简单的分解成几个要素,人、SNS、应用的集成。你把它拆开看,你都有,但是内在的动力,内在的逻辑,内在的演变,以及外部大环境,人们行为的方式,你通通都给消减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成功的例子。
如果这么随便一鼓捣就可以成的话,就没有道理微软花一个多亿去投资Facebook,微软那个平台绝对够,不管是Live,还是SNS、Hotmail,包括IE、Windows,哪一个不可以长出让我们望尘莫及的东西,可是它就是没有,它还努力试了,Live.com大家看着也不怎么舒服,软件思维,固化思维,堆积成的思维和2.0格格不入。外行无所谓,如果内行人还看不出来的话,那是一个悲剧。
精英博客已成小众专栏 完全脱离2.0
主持人:现在网上有一种精英的理论的说法,这观点在博客身上,被各大门户验证了。是不是在2.0上,用户同样是因为某些知名人士或者高端的人物,然后才会吸引到更多的人去。
谢文:这又是从媒体角度看。Facebook没有博客,他们叫WALL,墙,大家可以涂鸦乱写。博客本质是没有发表的,或者写给自己看,或者是自己亲密的人,就是一种简单的交换,并不是出人头地,或者是广告式的。如果从广播的角度,实际上是把博客变成专栏作家的意思,我给你开了专栏,然后你发表,从这个意义上又变成小众精英,已经完全脱离了2.0。
真正意义上的博客,博客是什么?博客和IM、电子邮件,都是人们沟通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无非我是用嘴说,用手写,用图片或者用视频表达而已,它是一种通讯工具。我听过美国很著名的VC老总总结的,他说Facebook就是一个通讯门户,就是人与人沟通的门户,所有东西都是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它就不是精英的。你有三个朋友,是那个交流方式,有三百个朋友,也是那个。
名人或者是精英,他的东西的确有大众需求,不排除,你看Myspace、Facebook早晚也会有,也会把最热的帖、人物推到广场上去,除了人们私秘的社交生活以外,也有公共生活,二者不排斥,但要探索好的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刚才你说的博客精英化和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
主持人:另外一个理论,说,像Google这种大的企业,它成功,因为商业价值很大,比如IM在国内商业价值很大,因为人们使用的频度很高。目前来看,SNS这个领域,停留时间和使用频度时间还是不够的,是不是意味着目前的商业价值不够?
谢文:你不能拿一个十岁的东西和一个一岁的东西去比。腾讯我是从第一天开始看着的,一开始也没什么黏性,也没什么人的,你不能把十年以后的成功。
这个也是成功者不是创新者的理由之一,因为你太得意,太骄傲,太自信了,你根本看不上新东西。就跟当初互联网一样,什么是互联网,就是几个北大、清华的人玩儿的,不知道有这个今天。
凡是这样看的人,对不起,你的历史使命,历史价值到此结束了,下一波不该你玩儿了。至于说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IM,美国人不喜欢,我觉得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你说美国人不喜欢沟通?美国人喜欢沟通中国人多了,比如电子邮件、电话,IM也是用的很多。
2.0比它大多了,2.0比我们刚才说的一切事的总和还大,因为它是整个网络平台,整个的重构。这个重构谁先重构完,谁先得益。就像原来骑自行车,现在改汽车了,会发现这个不光是交通方式的革新,把你的预算彻底改变了,把你想住房子,包括活动范围视野,包括你对政治关心程度通通改变了,看起来是形式革命,更是底层革命。
互联网这么多年,现在才到了一次说原有架构不行了,不能满足现在网民的需求和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实了,需要架构上重组一下,就是从以服务为中心,变成以人为本,这个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才能完成,但重组之后,无一例外,大家要按照这个,你做什么生意都好,但是在一个新的架构上。这个革命和刚才讲的IM、Search一样。
主持人:您在博客里面写过一个数据,您说做一个成功的2.0企业,起码需要千万美元的投入,一千人年,三年的成长。您希望一起网几年以后壮大?
谢文:我们现在一百人,再过一年,就是一百人年,明年是三百人,三年就是五百人。这是我06年说的,三年还是最少的,是你做的这个平台,到那个时候,大概保持高速稳定可持续的成长,无论是流量、用户还是收入,是一个可以持续的生意,做到那个点至少三年。
这是我的判断。而且从历史上你还真举不出反例来,最快的我们知道史玉柱,也是三年,至于其他互联网公司,无论是百度、腾讯、新浪、网易,都是五到七年的时间,才决定性地进入一种健康状态。
对于后来者,前面有这么多大公司,他们可以兼收并蓄,所以后来者更需要巨大的投入,巨大的耐心,巨大的磨炼,包括承受心理能力。机会主义、投机取巧在这个方面一点空间都没有。
主持人:投资人现在怎么看2.0?
谢文:这我不知道,可以去找投资人问。至少投资人一般都说,我们看长线,我们看团队,我们看业绩。但是实现当中究竟怎么样,我不太理解,各有各的高招,所以发财的只有那几个。
主持人:今天谢老师一直在说,2.0是革命。事实上,从今天的访谈中可以看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谢谢谢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和您交流。谢谢。
谢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