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程菲李娅成长故事:女团体操3杰皆出身贫寒
北京时间10月19日凌晨,2006年体操世锦赛女团决赛在丹麦的阿胡斯打响。中国女队最终以182.20分的总成绩力压群芳,历史上首次获得世锦赛的团体冠军,美国队和罗马尼亚队分别以181.350分和177.325分获亚军和季军。这样中国体操队就同时取得了世界锦标赛的男女团体冠军,创造了新的历史。在中国队里,张楠、程菲、李娅三名队员构成了中国队的骨干。但鲜为人知的是,三名主力的出身都出人意料地贫寒。
张楠:练体操为家人生活好
谈起当初练上体操的原因时,张楠低下头玩着手指,眼角有些湿润。她说:“当初我练体操时,根本不知道体操是怎么回事,也根本就谈不上喜欢两个字。那时候我只想能够取得好成绩,多得一些奖金,让我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因为那会儿我们一家人过得实在太苦了。”
张楠的父亲叫张正国,1983年,张正国怀里揣着五十多块钱从江苏到北京打工,张楠的妈妈是张正国来到北京后认识的。随后两人组建了温馨而贫穷的家庭。张楠是在京西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中长大。从那会儿起,什么时候能够多赚钱给父母买套大房子,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是张楠的心愿。
张楠的父亲告诉记者,5岁那年,张楠被北京石景山区业余体校马文君教练选中,从此走上了体操训练之路。“那时候张楠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回家就和我们说,有一个阿姨到幼儿园里去了,让她跑了几圈,又蹦蹦跳跳了一阵,然后就给了她一张纸条,让给家长看。我一看是参加业余体校的体操训练,就想锻炼一下也好,就同意她去了。”让他父亲想不到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张楠女子个人全能铜牌。
程菲:织手套供出的世界冠军
1987年,在湖北省黄石市港务局任调度员的程立杲与在黄石市轮胎厂当工人的徐春香幸福结合了。第二年,他们的女儿程菲出生。程菲4岁的时候,程立杲带着女儿去练乒乓球,恰巧遇到了自己的同学柯进,柯进就在这里当男子体操教练,于是到了程菲4岁的时候,他一点没耽搁就把女儿送到了黄石市业余体校。
后来,程菲进入了武汉体育学院的业余体校。当时,夫妻俩的工资加在一起只有800多元,而程菲每月的费用却需要近1000元。程立杲找人联系了一个帮人加工手套的活,向亲戚借钱买了一台手套机,每双手套可以挣2角钱的加工费。夫妻俩下了班就不停地加工手套,每天都要到凌晨3点多才睡觉,这样每个月可以增加200多元的收入。夫妻俩省吃俭用,有时甚至要等手套织好去交了货,拿了加工费才可以买米买菜。
徐春香最愧疚的就是:“小时候,他们体操队的小朋友训练之余,总是喜欢到街头买冰棍,她没有零花钱只能跟着别人去,看别人吃的时候还天真地问别人‘好吃吗’?” 现在,程菲的父母依然住在黄石市消防大队旁边的一套非常破旧的楼房里。
2005年墨尔本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程菲获得跳马冠军,这也是中国女子跳马首个世界冠军。
李娅:工人的子女有“技术”
李娅出生在蚌埠,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自从李娅练上体操,除了节假日,每天中午、晚上母亲都要骑半个多小时自行车,将她送到体操房。寒来暑往,从未间断。李娅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母亲穿着雨披骑车送她,李娅坐在前面露出小脑袋,就像是躲在母亲温暖羽翼下的雏鸟。
1998年,年仅10岁的李娅脱颖而出,被教练从安徽选带到了上海。经过上海体操队一年的培养,李娅露出了尖尖角,频频代表上海队参加比赛,与各省体操队交流。可是,脾气倔的北方女孩李娅,不似体操队其他女孩子的乖巧,在生活中难讨教练的喜欢。
不过李娅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的一面,刚到专业队时她就琢磨出一重独特的下杠方法,逐渐为自己的“李娅转体”奠定基础。2004年,她在雅典体操赛高低杠比赛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