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个不杀” 伪满战犯改造纪实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我国东北三省出现的所谓“满洲帝国”,既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企图长期侵略与霸占中国领土的产物,也是以溥仪为首的清朝封建专制残余势力不肯退出历史舞台、企图借助洋人的势力复辟封建统治的怪胎。在日本人的胁迫下,这些封建残余势力形成了伪满卖国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傀儡。
新中国成立后,有60名伪满卖国集团罪犯被羁押在战犯监狱接受改造,逐步走向新生。
伪满战犯集团的形成及败亡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继而于1932年3月1日,通过刺刀逼挟与利诱等手段,在吉林长春市拼凑成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政府;1934年3月1日,又将“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实现了由伪满“执政”而成为伪满“皇帝”的愿望。随着伪满政权的多次改组,张景惠于1935年5月19日,取代了所谓“建国老臣”郑孝胥,而当上了伪满“国务总理大臣”。
伪满其他各部如熙洽曾任财政大臣、宫内府大臣,臧式毅任过民政部总长、参议府议长,阮振铎任过交通部大臣、文教部大臣、外交部大臣等等。
那么,伪满政权里的这批人是怎么拼凑到一起的呢?溥仪1954年7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的认罪状材料交代,伪满的诸多官吏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根本原因是他们都认准了一条卖国求荣的道路,但他们各自出发点又有所不同,因而既经常明争暗斗,又彼此互相利用。溥仪交代,伪满官吏中gong分为5个派系:1.封建的清朝复辟派,他们的愿望是企国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复辟前清帝制,却被日本所彻底利用;2.东北土著的军阀、官僚政客,是卖国求荣者,在日军进攻前率先投降当汉奸;3.后起的旅大地区“日本皇民派”;4.伪满协和会派;5.赴日本留学的“陆士”派。后3派可以统归为“日本势力派”,都是由日本人教育培养起来的“二等皇民”,深得日本人的信任和重用。其中属于日本陆军士官系的较多,代表人物有臧式毅、张焕相、邢士廉等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伪满战犯集团被苏联红军俘虏,押运到赤塔伯力。伪满国务总理张景惠的小儿子、中gong地下dang员张梦实等人介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日本关东军于8月11日晚上悄悄地把溥仪及伪满大臣们转移到吉林省通化市大栗子沟,妄图负隅顽抗。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关东军只好让溥仪宣读“退位诏书”,策划空运溥仪等去日本京都以待机东山再起。可是,他们所乘的小型飞机刚抵沈阳北陵机场,即被苏军一支空降部队所俘获,随即被送往赤塔。
日本人在安排溥仪飞往京都的同时,决定让伪满总理大臣张景惠、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返回长春处理后事。张景惠在长春临时组织了一个“维持会”,并推举能说几句俄语的伪奉仕部大臣于镜涛担任长春市长。几天之后,苏军开进长春。9月初的一天,苏军逮捕了在长春的伪满大臣们,运往赤塔。原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参谋长秦彦三郎等以及溥仪一行,已先期收押在那里,时隔不久转押伯力。
到1949年末,被苏联红军俘获的60多万日本关东军俘虏已经陆续被遣送回日本国。当时伯力和海参崴的4所收容所中,关押着被判刑的约2000名日本战犯、日本关东军将官和伪满政府中的日本高官等。伪满“皇帝”溥仪及伪总理大臣张景惠等伪臣、将军们都收容在伯力“特别收容所”里。
1950年6月,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通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准备移交日满战俘。苏中双方商定在黑龙江省绥芬河车站进行交接。7月18日、8月1日,两批战俘(即伪满战犯)分抵绥芬河车站。
这些日伪战犯,以及在“镇反”期间被逮捕的伪满战犯,一律关押在位于辽宁省抚顺“东北战犯管理所”(后改称“抚顺战犯管理所”)。

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