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中国影人别在全球化中迷失
第62届戛纳电影节已谢幕,影评人眼中最好和最坏的作品都得到了褒奖,把其拒绝中庸的个性再次发挥到淋漓尽致。不过这也惹来一身骚,质疑声成了戛纳颁奖礼后的主流。
难道是62岁的戛纳老糊涂了?不是!戛纳很清楚自己的方向。戛纳电影节一直在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现实;一方面搭建电影市场,让各国影片得到交流。
竞赛片单元的影片,越小众、越犀利、越有争议越受到青睐。这些电影关注战争、关注儿童,挖掘人性,从菲律宾影片获得最佳导演奖来看,还在关注金融危机下的“失业”。越是冷眼旁观现实的影片,越是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之前被看好的《预言者》没能称王,而是《白丝带》赢得金棕榈。争议中一瞥,《白丝带》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居然是评审团主席于佩尔的恩师。这个奖是不是有报恩之嫌?《反基督者》,这个连个别评委都看不下去的片子,居然为女主角摘得影后桂冠,《基纳瑞》口碑极差,却让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意外地拿下最佳导演奖。
获奖,往往只需要灵光一现。虽然拿电影大奖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和偶然性,但很明显戛纳至少不会过于偏离航向。换言之,如果戛纳在奖项分布上,不充满争议,那么同样会陷入中庸。这也是电影节让我们议来议去的生存之道。
《白丝带》导演哈内克的电影拒绝中规中矩的叙事套路,对怪异人性,尤其是极端事物的表现向来都是他电影的最大特色。《白丝带》可以说是将这种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反基督者》里有最残忍的暴力,最赤裸的性爱场面,导演一再考验观众的视觉神经,把压抑的气氛释放到极致,再用极度的爆发来瓦解对立,不惜直面男女主角自残性器官。《反基督者》在视觉上和叙事的内容上都堪称是在碰触人类生理和心理接受层面的底线,在探讨人性上走得很远。《基纳瑞》依然不离强奸、绑架、枪杀等极端话题,刻画人性的暗处。
与戛纳获奖片对人性的挖掘相比,今年华人导演四部参赛片统统剑走偏锋,放弃了对本土文化的展示,蔡明亮的《脸》被批为比法国电影还法国。全球化是好事,但是如果扎根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发掘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许可以离奖项更近一些。之前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能够获奖,都在于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层展示。
除了评审团的意见之外,片商的私下运作也是电影节大奖“不能说的秘密”。但已经62岁的戛纳,成长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公正客观是它的基石。鼓励电影直面现实的戛纳,最终还是“商人”。艺术片是戛纳个性的标签,但标签之下,戛纳依然散发出浓浓的“铜臭味”。它搭建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全世界蜂拥而至的电影人或者发行商,90%是奔着这个市场而去的,那才是他们的主战场。通过这个阵地,把中国电影卖出去,把中国文化输出去,是现在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