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制造伍德斯托克》并没教观众开怀大乐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李安的第一部喜剧电影,但肯定不是他第一部以男同性恋者为主角的电影,更绝对不是第一部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电影。还有,也不是第一部以美国的药物文化与性解放为背景的电影,把这些“不是第一次”加起来,似乎相当于说《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李安的“度假片”———寓娱乐自己于娱乐别人。而先决条件就是要举重若轻,因熟能生巧。
李安每完成一部大片便拍一部低成本制作的“梅花间竹”模式,自《绿巨人》到《断背山》,《色戒》到《制造伍德斯托克》,连我等戏迷都已了如指掌。所以,在《色,戒》宣传期间听闻他已密锣紧鼓筹备《制造伍德斯托克》,没有看过原著的我便好奇不已:哗,简直是惊天动地、也是幕天席地的举世盛事。随时动员成千上万的特约演员,加上美国新世代男演员精英尽出———难道李安是因拍《色,戒》后对大阵仗意犹未尽,要在呈现一个大时代后又再献上另一个?
抱着这番预期来看《制造伍德斯托克》预告片,说不出的意外。短短几分钟等了又等,就是不见我们心目中的“伍德斯托克”:没有嬉皮男女,没有人山人海,没有烈日当空,也没有翻云覆雨,没有著名纪录片中的“泥浆鸭”,也没有丝毫迷幻与青春。有的只是无比老土的小镇戆男、房子与后花园———那个标志“做爱,不要战争”的年代哪里去了?
答案不在预告片里。但当时的“意外”加上《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戛纳首映后的反响,似乎印证了之前的“担忧”:没有多少影评人认为它是一部教人兴奋的电影,它作为喜剧并没教观众开怀大乐。虽有部分评论指出戏院确实出现哄堂笑声,但“笑果”可以分成“条件反射”、“搔着痒处”、“妙不可言”、“荒谬绝顶”等不同层次和种类。《制造伍德斯托克》属于哪一种“笑果”,则须看过电影才知分晓。只是,若说擅长含蓄但又力求把压抑释放才是李安的“本色”,那便不难明白西方观众为何会被《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戏剧属性弄得有些无所适从———印象中,李安都是严肃比幽默的时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