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往圣先贤不可“亵玩”

胡玫版的《孔子》终于开机了,除了周润发演孔子,还有一大帮一线艺人分别演绎各个配角,阵仗不小。这个孔子据说要谈情说爱还会展示武功———噱头更不小。除了电影,还有至少两个版本的电视剧《孔子》都声称在酝酿之中。
除了孔子,《黄帝》也启动了,《孙子大传》也在热拍中,接下来估计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等等,一个个都将粉墨登场。
这似乎是一桩好事。支持者可以说,这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是国学热的表现之一,影视从业人员有呼唤和追求传统价值的自觉,应该鼓励。如果真是这样,那当然值得额首相庆。
然而似乎并不尽然。影视更多的是娱乐手段,难道真有人指望这些影视制作者会拍一部认真严肃、阐释孔孟之道的作品供大家深入学习、研究?荧屏中自有时尚之道,各种大话、戏说风刮来刮去,帝王将相的题材刮完了,下一拨被玩弄的,就是这些在祭台上被冷落了许久的往圣先贤。很难想象娱乐化孔子、娱乐化孟子,会是副啥模样。
本来对易中天没什么好感,最近看了他一个访谈,发现老头不失其可爱之处。被问到火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易中天说:“对我的好处就是钱多了,被贼惦记了,说话有人听了,不敢随便乱说了。对社会的坏处就是,人人都以为看《百家讲坛》就不用看书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纷纷搬上荧屏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认为,他们通过观剧已经理解了这些先贤,不用看书了。
除了“误导”之外,经典的多义性也让我们对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如何表现备感怀疑。比如说,关于《论语》的解读,于丹就被人批得半死,有那么多学者专家,对其中的某些字句迄今也只能持存疑的态度,而无法有确切的答案,那么影视该如何表现这种复杂性、多义性呢?想来也只能是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了;又比如老子,早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也去影视化一番,变成具象的画面,那么,其所能表现的道,离“常道”估计不啻十万八千里。
那么,拍这样一些“谬种流传”的影视作品,意义何在呢?难道只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批判的标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