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是保佑什么的神?-
“城隍”即城池之意。“城”指城墙,“隍”则是围城的壕沟,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都是起保护城池的作用的。城隍神据传由《周礼"腊祭》中八种人间地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水”即隍,“庸”即城)。“城隍”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泰卦》中,有“城复于隍”的句子,汉班固《两京赋序》中也有“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建于三国时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的芜湖城隍。城隍作为城池守护神的信仰则是随着道教的兴起而开始流行的。《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北齐大将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梁大将侯填、任约率军来攻,以水草堵塞长江航道,并以铁链锁住江面,切断了郢城粮草运输和与外界的联络,危急之时,慕容俨听到“城中先有神祠一座,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便亲赴祭拜,祈求城隍神保佑郢城。当晚一场暴雨,江水上涨,冲走水草,冲断锁江铁链,城内军民以为城隍显灵,士气大振,一举击败梁军,这一神奇传说的流传,使城隍神逐渐成为民众心目中城池的保护神。唐代,全国各地普遍建起了城隍庙,城隍神的社会职能也由原本的护城神,逐渐扩大到驱灾除患、扬善惩恶、督官慑民,成为保障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全能神明。到了宋代,城隍被列入国家祀典,不少著名历史人物死后被帝王按封建爵位尊祀为城隍,从此也就逐渐有了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之别,县以下则不设城隍,统一由社神——土地神管理。
守护城池的地方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