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苍龙岭
苍龙岭是西岳华山的险道之一,由北峰攀登其它四个主峰的必经之路。这条山岭象一条苍龙俯贴在山巅,中间突起一米宽,两旁都是望不见底的山谷。远望青山白云,令人心惊目眩。相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走到这里时,吓得哭了。他以为自己不可能活着回去了,便写成一封绝命书和一封求救信投下山去,山下的人发现后,才把他用酒灌醉抬了下去。现在崖壁上还镌刻着“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这么险的路是怎么开凿出来的呢?传说很早以前,苍龙岭是一条时隐时现的异境,人上了山下不采。许多善男信女只能在三元洞前,膜拜一下天外三峰。
清朝时,陕西巡抚毕沅非常喜爱山川名胜,碑碣古迹。有一次他和随从人员登上了华山,游遍了三峰仙境,下山时却找不到路。起初,他以为是走错了路,可是在山上转了几个圈子,还是找不到下山的路。最后,他在卫叔卿的云台上,找到了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原来这就是当年与赵匡胤下棋时赢得华山的陈抟老祖。他知道毕沅是个留心名山胜迹的人,就指点毕沅开路下山,打通苍龙岭的险道。可是,毕沅带去的人白天开了一段路、晚上又长合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最后,毕沅亲自带人日夜开凿不止,苦干了十几天,才开出一条石阶小道。奇怪的是岭上石窝里都是血水。他回到长安后,听说在他开路的那几天,长安城里一直下血雨。原来苍龙岭是一条活龙,如今被毕沅凿死了。
苍龙岭是指救苦台南、五云峰下的一条刃形山脊,属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而得名。岭西临青柯坪深涧,东临飞鱼岭峡谷,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游人在上面行走,心旌神摇,如置云端,惊险非常。因此便产生了唐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苍龙岭上端“韩退之投书处”的胜迹。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此后,又因这个传说引发了几则趣闻。
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
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 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北,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历代文人中对韩愈投书事也有表示异议的。明代沉颜提出“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墨翟之泣丝,泣不在丝”。他认为韩愈之哭一定另有原因,绝不是因为惧怕路险而怜惜性命;明杨嗣昌也认为,韩愈之所以在苍龙岭痛哭,是因为苍龙岭的奇险壮美,实在太令人惊叹了,以他的才华,也不能用笔墨表达出来,只好大哭一声来抒发自愧才疏的心情;清华阴名人王宏嘉在《华山记》中记述到这个故事时说,韩愈面对宪宗皇帝,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指出皇帝的错误,要皇帝改正,他的胆量是超过一般人的,怎么会在苍龙岭胆怯失态呢?他认为这个传闻一定是人编造的。
不管韩愈是因畏险投书,还是因为感叹手中的笔无法状写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笑投书,也许是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而韩愈在华山留下的这段佳话却流传甚广,华阴人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韩愈肯定是上过华山的,要不他的《古意》诗又怎能把华山的玉井及莲花渲染得那样神奇灵异呢?
再说韩愈敬畏苍龙岭艰险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隋唐以前,苍龙岭既无阶又无栏,《水经注》里记述,行人走到这个地方,要行在岭口的庙中向神祷告,求神赐云,使两侧云与岭平,以便人望不见岭两边的深渊。尽管如此,行人还不敢站着行走,而是骑在岭上,一寸寸往前移动,因此,人称又称苍龙岭为搦岭。直到唐末,岭脊两侧始设石栏矮墙,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窝.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因此民间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的故事。故事说毕沅让石工凿岭时,长安城里下了三天血雨,原来苍龙岭是条活龙,被毕大人凿死了。据说从此华山断了龙脉,再不会出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了。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
历代讴歌苍龙岭的诗文很多,著名的有明王履《苍龙岭》诗:
岭下望岭上, 夭矫蜿蜓飞。
背无一仞阔, 旁有万丈垂。
循背匍匐行, 始敢纵横施。
惊魂及坠魄, 往往随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