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生平简介
傅抱石(1904-1965)祖籍江西新余,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市,1965年9月29日卒于南京。1926年毕业于江西第一师范艺术科,留校任教。1933年得徐悲鸿之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学学校研究部,攻读东方美术史及工艺、雕刻。翌年7月回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抗日战争时期,在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任秘书。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傅抱石的艺术道路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一,30岁以前广泛师法古人,学习传统,尤其推崇石涛,乃至改名为抱石。在日本期间又研究了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小杉放庵等人的绘画,使他在民族传统基础上融合了中外绘画方法。
二,居四川8年,其创作发生飞跃。蜀中山川气势磅礴,变化奇谲,孕育了他的艺术变革。他作画多用皮纸,劲毫破笔散锋,别具一格,尤善画雨景。
三,新中国成立后,其间三次远行,推动了创作的三变。1957年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时,用中国画形式画欧洲风光,此前尚属罕见。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的推荐,傅抱石和关山月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特大型国画。画幅高五米半,宽九米,50平方米,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的大作。
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开启了现代金陵画派的一代新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