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将风靡世界.您知道它起源于哪儿吗
据说起源于江苏太仓
起源于中国太仓!
曾在一本《麻将秘诀》的序言中读到这样一种说法:麻将是从马吊牌发展而来的,只是如何演变,如何发展,就语焉不详,使人对此说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至于麻将出现的年代,有说清代,有说明代,也有说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唐代。但多数认为应该在明代,还有人考证出明太祖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就是麻将的老祖宗“马吊”的起源。
浙江宁波见过有个麻将陈列馆,该馆认为麻将系宁波人陈鱼门在清代道光年间发明的,约有两百年历史,这算是麻将起源的一说。
不过另有一说:认为麻将的发源地乃江苏太仓,此说法言之凿凿,似乎更有说服力。现录此备考,以飨读者。
首先从“搓麻将”三字来说,都与太仓方言有关。太仓方言中,把“雀”称作“将”;“麻雀”叫“麻将”。太仓历史名镇双凤有一种传统土特产“麻雀蛋”,但太仓老百姓习惯上都叫“双凤麻将蛋”,尽管包装袋上印的是“双凤麻雀蛋”。
另外,太仓人把洗衣服的动作称之为“搓”。常听大人对小孩说:“衣服搓搓干净”。还有,洗衣板太仓人叫“搓衣板”,可见“搓”是太仓人常用的口语之一。“搓”字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就是“洗”。“搓麻将”就是由洗牌叫出来的;“打麻将”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来的。
和“打麻雀”有关联
“打麻将”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来的?相关史料记载,两者之间还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载海上漕运始于太仓,而太仓因此成了漕运港,是皇家的粮仓,城市很快便兴盛起来了。由于粮仓规模很大,粮仓常要翻晒粮食,所以最怕麻雀来偷吃。古代没有农药,没有气枪,所以麻雀为患。可以想像,等粮食一晒出来,必有成群结队、成千上万的麻雀黑压压飞下来饱餐一顿。
因此打麻雀成了守粮库兵士必不可少的大事。主管粮仓的仓官就要求守护粮仓的士兵想方设法多打麻雀。为起到鼓励、刺激士兵打麻雀的积极性,当官的定出奖励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制作了一种或竹或木的筹子,凡打中十只麻雀可换取一枚筹子。这筹子属代价券一类,平时不流通,不过到年底可凭筹子兑换成钱款,就像以前农村中的记工分,到年底再分红,性质是一样的。
那些守护粮仓的士兵多数无家无眷,不值班时也没啥地方可去,那时又无多少娱乐活动,闲着多难受,为打发那长长的寂寞,于是就玩玩博弈的游戏,粮库条件有限,就因陋就简,在地上画些格子,用小石块来充当棋子,这种游戏自然是有输赢的。兵士们平时没钱,咋办?就用打麻雀奖来的筹子代之。如今麻将中的一万、两万就是筹子的价钱。这种土麻将后来传到了社会上,经不断改进、演化,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麻将。
如果仔细考证一番的话,可发现一个小小的秘密:即麻将中的牌,以及搓麻将的一些术语几乎都与打麻雀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嘛。谓予不信,请看事实。
细解“麻雀”与“麻将”
譬如一筒、两筒,就是指火枪,或者叫猎枪。筒就是枪管,一筒就是一支枪,两筒就是两支枪。因为古代的火枪其枪膛内无来复线,准头有限,要想瞄得准打得准,必须善辨风向,故而与东西南北风扯上了关系。因为麻雀之患并非季节性的,一年之中天天要打的,故而出现了春夏秋冬的牌。三点一线瞄准了,扳机一扣,就“砰”的一声,这“砰”乃象声字,即如今搓麻将中的“碰”,故“碰”须三只一样的牌,与三点一线不无关系。若一枪打中,这麻雀就会出血,出血就是“红中”;若打不中,放了空枪,就是“白板”。如果打到的全是麻雀,谓之“清一色”,如果杂有其他鸟雀,即成了“混一色”……
打到了麻雀只要上交麻雀脚即成,就像现今灭四害时逮到老鼠,只须上交老鼠尾巴是一样的。通常十只麻雀的脚扎成一束。一束麻雀脚就可到仓官那里换取一枚筹子,这就有了“束”的概念。到年底,拿筹子兑换成银钱,就是所谓“发财”。
守粮仓的兵士中不少并非是太仓当地人,北方人常利用鹰隼来驱赶或捕捉鸟类猎物。我们南方人常称鹰为鹞子,而北方人通常叫鹘。有了鹘,必能逮到麻雀,或者说鹘一出现,胜券也就在握了,因此“和”就成了赢的代名词。实际上,麻将中的“和”是从“鹘”讹化过来的。太仓人发音前鼻音、后鼻音一般分不清,王、黄不辨,和、鹘就更难分了。
从以上的例证看,麻将起源太仓应该说是持之有故的,是比较能站得住脚的一家之言
麻将应该起源于明代,古称"叶子戏",并于 1895 年传入西方,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流行的游戏之一
有人说是慈喜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