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有耳"的出处?
词目 隔墙有耳
发音 gé qiáng yǒu ěr
释义 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出处 《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示例 又谁料知己倾谈,忘了~,全灌进了杨子衢的耳中。(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隔墙有耳是古典小说中惯用的一句话,常给下文留下铺垫。隔墙有耳也很是给我的人生旅程留下了伏笔。
先贤云: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议他人非。我等凡夫俗子修行不够,当然总免不了“议议他人非”。况且还有“不平则鸣”的古语,遇见不顺眼的事说道说道似乎也不为过。
记得我当工人时,有一年,长工资本
来有我,岂料,最终定榜时竟被车间主任否决了,我大惑不解。后来我才明白,祸从口出,我吃了隔墙有耳之亏。
实说,我们那位主任不怎么样。一日,几位工友蹲坑“方便”时,议论开主任,意见很大。其实,主任平素待我不薄,不过向理不向人,闲聊中,我也忍不住附和几句。没想到,近旁一位也在蹲坑的仁兄是主任的表侄,巧的是,该仁兄知道我而我不认识他。于是,稀里糊涂,我忘恩负义的“恶攻”罪将我的那级工资“就地正法”了。
无独有偶。
那时,我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绩,深得一位工会副主席赏识,想让我到他手下当专干,基本定下后给我透了个信。也怪我嘴长爱炫耀,翌日,忍不住把这一喜讯透露给师兄。当时,近旁的一位工友闻听后脸色倏然变了。原来,他也早觊觎那个位位。见形势紧迫,立马调动各方关系连夜活动。于是,最后关头,几位领导意见相左了,僵持的结果是“缓缓再议”,这一再议最终变成了再也未议的结果。
隔墙有耳也并不总是给我带来厄运,甚至还给我帮了次大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调动工作十分困难,为爱人的调动问题我伤透了脑筋,忽一日,车间老定额员主动找我,说想给我帮忙试试,我很纳闷。定额员这人工作认真负责,为人不错,但也正是由于他太认真负责,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几位刺儿头居然密谋抱团轰走他。一日,主任在工段专门召开职工代表会,我的正义感油然而生,入情入理大谈开了定额的难处、定额员的长处,我的一席颇有导向性的言论竟倾刻瓦解了密谋造反者的军心……巧的是,定额员那天正好就在工段旁边检验室的里屋坐着,我的一席话竟让该老师傅激动得热泪长流。
话还扯回调动,定额员那人稳重,不爱张扬,其实很有背景。借他之力,没几天,我爱人的调动竟一路绿灯大功告成。
其实,如今科技发达,岂止隔墙有耳,甚而隔山有耳。不过,就草民百姓而言,大可不必藏头掖尾,大可不必。●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