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是什么?
定量说明传导电流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定律,由J.P.焦耳在1840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该定律的内容如下: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 Q(称为焦耳热)与电流强度 I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R和通电时间t成正比。采用国际单位制时,其表达式为 ,。
它是设计电照明、电热设备及计算各种电气设备温升的重要公式。
利用电流密度 j和热功率密度 p(即单位体积的热功率)这两个概念,可以把焦耳定律写成微分形式 它表明:在通电导体中某点的热功率密度与电
流密度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率成正比。
导体的电阻将电功率P=IU(U为电压)转换为热耗散 ,这一不可逆的能量转换过程是电阻的基本属性之一,故也可用焦耳定律来定义导体的电阻,即它和欧姆定律所定义的电阻 是一致的。
电炉、白炽灯和用于过电流保护的熔丝等都是利用焦耳热工作的。但焦耳热也存在有害的一面,如在输电线路中,由于焦耳热而降低了电能的传输效率。发电机绕组内,由于电流很大,需要用水或氢气进行冷却。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1545.htm英国物理学家、研究电与热。1840年,他由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焦耳定律。接着以实验证明,热和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确立了能量不灭定律,测定了热的功当量。他和楞次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时发生热量的定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焦耳是能量和功的国际制单位的专门名称,符号为1。1焦耳相当于1牛顿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时所做的功。其定义式为:W=FS,即1焦耳=1牛顿米,也等于1瓦特的功率在1秒钟内所作的功(W=Pt),即1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等于电流大小的平方乘以电阻再乘以通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