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竹杠”的来历?
追根溯源,“敲竹杠”一词是怎么得来的呢?它又怎么演化成了一种敲诈勒索行为呢?这里流行着几种说法。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相传道光十九年(1839年),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政府还是坚决抵制鸦片的,派林则徐到两广督办禁烟运动。但烟草商在暴利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违禁私贩烟草。曾有一次一奸商押着一商船泊到了浙江绍兴码头,口岸检查官员在例行检查商船时,没有发现异常,正欲放行,一名关卡师爷在磕旱烟袋烟灰时,无意间敲在了竹竿做成的竹篙上,竹篙发出了又沉又闷的异声,师父不禁有些纳闷。而船商以为自己费尽心机藏在打通的竹篙中的鸦片被发现了,惊慌之下,偷偷地往师父手里塞了一把钱,师爷顿时明白这船肯定有问题,但为了手头的好处,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予以放行了。此后,每有商船靠岸,师爷就故意敲击船篙,以向商人勒索钱财。因船篙是用竹子做的,故称为“敲竹杠”。
另一种说法是,四川山区的路难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有钱人上山往往都要乘坐一种用竹竿做成的滑杆轿子,当走到半山腰进退两难时,轿夫就开始敲起竹竿,要求乘轿者加钱,否则就撂挑子不抬了。乘轿者在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情况下,只有加钱买个方便。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利用别人弱点或抓住别人的把柄来勒索钱财的行为叫做“敲竹杠”。
其实关于“敲竹杠”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也是晚清时,市面上商业贸易都以铜钱为单位小额交易,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竹杠做成的钱筒里,晚上结帐时倒出来点数,此之谓盘钱。上海有一个店老板鬼点子很多,他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顾客时,店主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一成。“敲竹杠”一词由此得来。
不管是哪种说法,“敲竹杠”都是一种以借机敛财为目的的敲诈勒索行为。它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善用者却把它演绎得无处不在,一不小心,你我就有可能被敲上一竹杠。
凭着恶势力,或利用他人弱点,或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吴地谓之“敲竹杠”。关于“敲竹杠”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GO1__k 一说: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以防烟土流入境内。某水运客商将烟土藏于竹杠和船篙之中,欲蒙混过关,躲避检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检查官上船检查,未发现其中秘密。当时,该关卡的一名师爷(文书人员)吸着旱烟,走上船去,用烟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慌忙掏出数两银子,悄悄塞给师爷,请求包涵,不要再“敲竹杠”。$h2{"vsQn9y
二说:在清代末年,市场上小额交易,以铜钱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成的钱筒内,晚上结账时倒出来,谓之“盘钱”。当地的地痞流氓常去店铺勒索钱财,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拍竹钱筒,店主见之,便知来意,慌忙掏钱“孝敬”。另外,旧时有些黑心店主,见陌生顾客上门购货,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一成。
参考资料:http://www.cqzgbbs.net/archiver/?tid-34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