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蛲虫怎么办
左旋咪唑片口服,剂量询问医师。
肠虫清对蛲虫效果不佳。
内衣物用热水烫洗。
什么叫蛲虫?
蛲虫又叫线虫,外形恰似一条白线,长度大约2厘米(约半寸),寄居在儿童的大肠内,有时随儿童的粪便排出,在粪便中可见无数白色小虫蠕动,这便是蛲虫。蛲虫的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雌虫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后死亡。因此,蛲虫存活时间仅为一个月。
蛲虫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蛲虫俗称线虫,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十岁以下的儿童,对集体生活的小儿更易受感染。蛲虫的虫卵被人吞入后,在胃及十二指肠内孵化,最后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发育成成虫。当夜间小儿熟睡后,由于肛门比白天松弛,蛲虫便爬到肛门周围产卵。一次可有数条甚至几十条蛲虫爬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造成肛周奇痒感,影响睡眠,睡梦中的孩子会不自觉地用手抓肛门,这样手便被蛲虫卵污染,通过小儿吮手或抓吃食物,将虫卵再次吞入体内而重复感染。蛲虫在肛门周围产卵,还可以污染衣、裤、床单和周围环境及玩具等。这样一个小孩染上蛲虫病,就会传染给同住的人,容易在集体生活的孩子中造成传播。
儿童得了蛲虫病有什么表现?
有蛲虫病的孩子往往肛门瘙痒,尤其夜间肛门瘙痒更为严重。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常见寄生虫病。多见于幼儿,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造成流行。蛲虫病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
患病幼儿主要表现是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夜间更甚,因搔痒局部发生皮炎、糜烂或继发细菌感染。由于成虫附着处肠粘膜轻度损害,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有时蛲虫还能够侵入尿道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痛。侵入阴道引起阴道炎,还能够侵入阑尾、输卵管等引起炎症。
儿童如果经常感到肛门瘙痒,家长可在孩子熟睡1-2小时后观察孩子的肛门(此时因肛门松弛,雌虫爬出肛门产卵),便可发现白色细小的成虫。有时在孩子的粪便中也可以看到有多数成虫。此外,还可以用胶性玻璃纸或普通玻璃纸涂以胶性物,如二甲苯、甘油蛋白等,把纸折成小块贴在肛门皮肤皱褶处,虫卵即粘于胶面,检出虫卵,便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一些学龄前儿童有时会因肛门痒而常常用手去抓挠,即使父母给孩子洗了屁股,孩子也还会用手去抓挠,家长很担心孩子抓破皮肤造成感染。其实,这很可能是孩子感染了蛲虫。
蛲虫病是幼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蛲虫体形细小,呈白色,犹如线头,故俗称“线虫”。如蛲虫卵随食物被幼儿吞入,就会在幼儿体内孵化,并在幼儿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当夜间幼儿睡眠时,蛲虫会爬到幼儿肛门附近排卵。由于蛲虫爬进爬出,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使孩子感到奇痒难忍。一旦孩子用手指抓挠,手上沾染了虫卵,又会随着孩子吸吮手指或用手拿东西吃,再次把虫卵带入体内,或随着孩子的行动把虫卵传播到其它地方。因此,蛲虫很容易在幼儿园中传播。
孩子感染上蛲虫,以肛门、会阴部瘙痒为主症,且常伴有睡眠不宁或醒后惊扰等情况,孩子肛门瘙痒难忍,晚上尤甚。而孩子抓挠抓破肛门周围皮肤,又很可能引起湿疹等其它问题。女孩子还会出现阴部痒、尿频、遗尿等情况;长期患病的患儿,甚至有食欲减退、消瘦等情况。
当发现孩子肛门痒后,家长应注意夜间孩子肛门处是否有蛲虫爬出、衣裤中是否找到成虫,以及大便是否发现蛲虫;也可经医院化验检查,以确定孩子是否感染蛲虫。
治疗蛲虫病,可以用药物驱虫。在预防上,首先要做好对儿童的卫生教育工作,教育他们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勤修指甲,纠正吮手指的坏习惯;不饮生水,不吃腐烂不洁的瓜果;提倡熟食,不吃未熟的蔬菜、肉、鱼肉。由于蛲虫容易重复感染,故家长应注意让患儿勤换衣裤;衣裤、被单要用开水烫洗、煮沸;被褥要经常晾晒,以杀灭虫卵;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保持用具、食具、玩具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