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 劉墉?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惟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是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应当说,刘墉在仕途上开局良好。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刘墉做过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提督学政是一省的教育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但不同之处在于,学政不受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制,独立开展各项事务,督抚大员也不能侵其职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学政离任,督抚才可暂时代管其事。学政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反映地方情况,吏治民风。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很是严肃认真。据清人笔记记载:“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为官处事风格也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以刘墉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为例,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之父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主要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弹词艺人的想像夸张和道听途说的内容,未必都是实录,但说明刘墉在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dòu)。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意思是说,刘墉到江宁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耀武扬威,对百姓关爱拯其脱离水火,不怕得罪上司而怕百姓受苦。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劉墉
号梦然,美籍华人畅销书作家和画家,一九四九年生于台北,9岁丧父,13岁家中失火,房子被烧为平地,从此母子二人在废墟上筑一所草房栖身。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美国圣若望大学研究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研究。曾任记者,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多次,后任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及副教授。1973年,大学毕业后的刘墉在台北某电视台做主持人,主持期间曾荣获台湾主持界最高奖项——金钟奖。刘墉把每集节目的开场白都化为短文并出版,这便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荧窗小语》,过百万册的销量让刘墉一跃进身于台湾畅销作家行列,随后出版的《点然一盏心灯》、《我不是教你诈》、《杀手正传》等作品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95 年回到台湾开始为青年朋友谘商,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先后捐助了两百多名大,中学生就学,参与捐建希望小学33所,并专事写作。写作以散文及励志作品为主,内容含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哲学、文笔简鍊而清新脱俗,为目前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对刘墉书籍在台湾畅销的情形,台湾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认为,刘墉的作品是属于易读又无伤的温暖励志型类的,适合老师们推荐给孩子阅读。刘墉的作品,常常是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例子,他被誉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许多富有远见的公司、团体以及政府机构也争相购买刘墉的作品,赠给员工阅读。那些踏上了社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挣扎奋斗梦想成功的大多数青年,都可以在刘墉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感同身受,抑或从中产生激励奋斗的勇气。在台湾长年维持畅销书作家身份的人毕竟不多。但刘墉的作品,可跨大幅变迁的世代仍能拥有新的读者。现在,他的作品,从台湾畅销到内地,甚至海外华人区。在内地正式出版发行的,已达几百万册。刘墉在内地被媒体称为“超级畅销作家”,中国图书商报公布的 1999 年“全国图书零售排行榜”,上榜的 100 本书之中,有 5 本是余秋雨的书,有 20 本是刘墉的书。
詩、散文、小說:
《螢窗小語(第一集)》(水云齋‧1973)
《螢窗小語(第二集)》(水云齋‧1974)
《螢窗小語(第三集)》(水云齋‧1975)
《螢窗小語(第四集)》(水云齋‧1976)
《螢窗隨筆(詩畫散文集)》(水云齋‧1977)
《螢窗小語(第五集)》(水云齋‧1978)
《螢窗小語(第六集)》(水云齋‧1979)
《螢窗小語(第七集)》《真正的宁靜(詩畫散文小說集)》(水云齋‧1982)
《小生大蓋(幽默文集)》(皇冠‧1984)
《點一盞心燈》《姜花》(水云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云齋‧1989)
《創造自已》《紐約客談》(水云齋‧1990)
《肯定自己》〈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水云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愛恨一念間》(水云齋‧1992)
《冷眼看人生》《屬于那個叛逆的年代(改寫‧改寫‧劉軒原著)》《离合悲歡總是
緣》(水云齋‧1993)
《沖破人生的冰河》《作個飛翔的美夢》《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水云齋‧1994)
《我不是教你詐》《迎向開闊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水云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緣》《抓住心靈的震顫》《我不是教你詐�》(水云齋‧1996)
《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殺手正傳》《在靈魂居住的地方》(水云齋‧1997)
参考资料:http://av.people.com.cn/BIG5/57404/57440/4044553.html,http://202.85.146.28/html/focus/people/0303/people0303s01.htm||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7/27/ba***********_13060724005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