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 有何典故
出尔反尔语见《战国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他肯让自然极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
战国时,邹国与鲁国战而败。邹穆公不悦,语孟子曰:“是战吾属下死三十三人,百姓见死不救,委实可恨。”孟子曰:“值饥荒时,百姓或饿死,或逃荒。而君之粮食满仓,财物充库。司仓廪之官,不开仓救济,漠视百姓生死,岂百姓能反善待之?如曾子所言:‘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尔反尔”。原指本身所加之于人,必能反馈于其身,即本身如何待人,则人便如何待之。后指人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覆无常,常用此语。
出尔反尔语见《战国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他肯让自然极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
战国时,邹国与鲁国战而败。邹穆公不悦,语孟子曰:“是战吾属下死三十三人,百姓见死不救,委实可恨。”孟子曰:“值饥荒时,百姓或饿死,或逃荒。而君之粮食满仓,财物充库。司仓廪之官,不开仓救济,漠视百姓生死,岂百姓能反善待之?如曾子所言:‘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尔反尔”。原指本身所加之于人,必能反馈于其身,即本身如何待人,则人便如何待之。后指人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覆无常,常用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