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已在我国电源构成中是否已经占得一席之地?
风电已在我国电源构成中占得一席之地
长久以来,我国风力发电技术仍停留在小型风力机组规模上,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还只是"观光景点"。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凸现,我国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关注与扶持,风力发电是否能抓住机遇、大展宏图呢?
我国地大物博,具备发展风电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约为7000~8000h,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4000h。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另外,资料显示,到2005年,我国规划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万千瓦,到2010年达到4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可见,中国风电的前景是广阔的,而时间也是紧迫的。从长期看,未来的电力需求巨大,为风电发展和投资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风电可以带来重要的外部效益,是其他常规能源无法比拟的:
调整能源结构:风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时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无污染:风电生产过程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一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风机与同容量火电装机相比,每年可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10吨二氧化硫、6吨二氧化氮;风电场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噪声污染,但是工程地建设期间为空置滩涂,与居民居住地距离较远,因此对居民的噪音干扰很小;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音也在国家标准以内。
社会经济效益:风电利用的是自然能源,它不像煤、油等常规能源,受国内外市场供应、价格因素的影响,甚至承受自然灾害、气候和战争等风险,因此风电对社会是一种可靠的电力供应,具有较小的风险。
我国风电发展已有20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相对很慢。近几年,风电发展速度之慢更是令人担忧,其原因是产业化水平低、政策壁垒导致风电发展在电价竞争上处于劣势。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更具体的降低风电电价政策,尤其缺乏对风电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是世界各国对风力发电最直接的一种鼓励政策。它是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对风力发电的投资、生产及上网销售等环节的支出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补贴,以促进风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相竞争。一些欧洲国家,如丹麦,除对风电场经营者直接补贴外,还给予0.1丹麦盾/kWh[合0.1元/kWh]的碳税补贴,有效地降低了风力发电的成本电价,刺激了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我国虽然有一些地方性的补贴政策,但在国家层次上还没有积极支持风电产业的总政策。
据有关专家透漏,正在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有望明年五六月份出台,该法基本确定了风电发展的3项原则:一是对风电要实行保护型固定电价,在成本上,保证有合理的利润;二是电网无条件收购风电,价差由参加网分摊;三是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很显然,风电技术的产业化前景被看好,一个巨大的市场就要在新能源法规后面打开。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新增市场机遇,在扩大现有产品批量的同时,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加大自己的研发力度,通过国产化再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能使风电事业有比较高的切入点和比较快的发展。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各地具有较好条件的中小型风电厂和个体风电市场,以规模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以规模化带产业化,设计建立几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型风电基地。如果风机实现国产化,风电电价必定会下降,风电无疑将更具竞争力。总之,我国风能资源潜力巨大、前景看好,风能发电一定会作为发电电源多元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的电源构成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全球范围来看,风电凭借其日益成熟的技术水平和独特的市场竞争能力已经具备了商业发展的条件,在众多可再生能源中始终保持最快的增长态势。
目前,风电在全球已发展为年产值超过5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世界风能发电厂以每年32%的增长速度发展。2003年初,全球风力发电机容量达3200万千瓦。在全球的风能发展中,欧洲风能发电的发展速度很快,德国的风电发展又居欧洲榜首。
参考资料:http://info.energy.hc360.com/2005/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