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河蚬的生活习性?
河蚬的生活习性
河蚬在体外受精,卵发育成为面盘幼虫,在完成浮游生活阶段后,开始生长贝壳,并沉到池底,将壳体埋在池底淤泥中,只将吸管伸在水中进行呼吸,摄取饵料。放养河蚬的池塘,不能注入农药和化肥水,这最容易引起河蚬的死亡。水质也不宜过分肥沃。池的底质以砂土为宜。水深1米左右。暂时喂养时,应投喂豆粉、麦麸或米糠,也可施鸡粪或其它农家肥料。
河蚬也可与鲢、鳙、草鱼混养,但不能与青鱼、鲤鱼混养。
河蚬雌雄异体,偶有雌雄同体。繁殖习性各地有差异。福州地区的河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7~8月是旺季。而江苏一带,河田繁殖高峰期是从6月初持续到9月底。在壳长12毫米时,性腺达到成熟期,怀卵量与精子数量随个体体积增大而递增。其性腺分期成熟,发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卵从内鳃瓣中的栉鳃腺获得营养,经历担轮幼虫期,而长至200微米时离体。经过一段面盘幼虫浮游期,随水流流动漂沉于水底。经过两个星期到1个月时间,逐渐发育变成针尖状白色的幼蚬,开始营底栖生活。再经过15~30天,可长成米粒状大小的小蚬。3个月可长至体长11毫米左右。此时生殖腺接近成熟,生长开始放慢。以上过程在移植后每年的河蚬养殖水域中悄然发生。
如果水浅,在河蚬繁殖盛期时,能在河床上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这就是河蚬的幼苗。一般不需要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只需当心在繁殖期间鲤鱼等天敌的侵入。还应注意浊水的冲入,因为泥沙过大,其沉淀会造成大规模的蚬苗窒息死亡。河蚬寿命一般3~5年,最大壳长35毫米。在当移殖蚬顺利过渡一年后,就可开始两年一个周期的捕捞。在捕捞强度过大的情况下,可在停捕年内增加新来的移植蚬。在同一水域内,新旧河蚬均能获得良好的生长。
(二)湖泊放养增殖河蚬水域面积2万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或万亩左右的小型湖泊,可选择适宜的湖区或全湖放养蚬苗。养蚬湖区水深2米左右,湖底泥质或沙泥质,地势较平坦,有一定的肥力,没有污染,浮游生物丰富。一般浮游植物量50万个/升以上,浮游动物量5000个/升以上,水色绿褐色,透明度45-80厘米。蚬苗放养季节以每年3~4月或9~10月为宜。放养规格为完长0.5~1.2厘米,个体重0.5~1克,一般每公斤1500~2200只。蚬苗从优质、密集的湖区捕获,要求品种纯净。
运输可用车、船散装或用草包、麻袋包装运轮。运输途中保持潮湿,避免风吹、日晒。蚬苗运到后,按照预先选定的湖区均匀散放,投放密度每亩15公斤左右,当年3、4月份放养的蚬苗,至8、9月份即可长成商品蚬。个体增重可达10倍以上,群体增重可达8倍以上,起捕上市的成品蚬比放养蚬苗增重6倍以上。
投放过蚬苗的湖区,一般都能自然繁殖,形成优势生物种群,第二年可以不再投放蚬苗。如果当年起捕量过大,自然增殖不足,为了确保下一年的产量,应当继续投放蚬苗。河蚬养殖水域一般同时养殖鱼类,水域四周应设置拦鱼设施,防止养殖鱼类逃逸和外界大型野杂鱼进入。
在养鱼水域内放养幼蚬须提前2年~3年停止养殖对河蚬有伤害的青鱼、鲤鱼等,清除水域的青鱼、鲤鱼和鳖,改良养蚬水域的鱼种放养结构,增放鳙鱼,减少鲢鱼,稳定草鱼、鲫鱼,不放青鱼、鲤鱼,以促进河蚬生长;有条件的还应吸捕螺蚌,清除水草,减少河蚬的竞食者。
在大型湖泊中围养河蚬,则必须建好拦鱼网箔,以防河蚬的敌害生物侵入。起捕河蚬,一年四季都可进行。起捕工具用耥网或耙冈,网目2厘米左右。单船操作,一般为夫妻挡,男耥稍女拣,确保河规规格整齐,无杂无伤。每船每天工作8小时,可起捕河蚬300公斤左右。当天起捕当天出运,保证活蚬质量。出运河蚬用麻袋或薄塑编织袋包装。每袋20~30公斤,规格统一,外观整齐。
包装好的河蚬可以陆运、水运或者空运。运输途中注意保持低温、潮湿,避免风吹、日晒。运输期限在冬、春季为7~10天,夏、秋季为3~5天。夏秋季运输应加冰降温,冷藏运输。
(三)池塘养殖河蚬池塘面积2亩以上,水深1米以上,底质以沙土为宜,厚度20厘米左右。塘口有活水水源,没有污染。蚬苗放养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以白露后至立夏前放养为宜。
放养前应将池水排干,清除螺、蚌类生物,曝晒15~20天。然后注水施肥。肥料可用鸡粪或其它农家肥,每亩施3~4担。每亩放养蚬苗l00公斤左右。
蚬苗放养后。应保持水质肥力、水色绿褐色,透明度35厘米左右。可定期施肥培育水色,也可投喂豆粉、麦麸或米糠。注意水质不能过肥,过肥时可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养蚬期间,不能施用化肥或农药,否则易引起河蚬死亡。
养蚬池塘可以同时混养鲢、鳙、草、鳊鱼,但不能混养青色或鲤鱼。河蚬在池塘中能不断繁殖,在第二年放养蚬苗时,可以适当减少放养量。池养河蚬经过5~6个月,即可长成商品规格。个体重达到4.5克以上,每公斤200只左右,即可起捕上市。可采用耙网或耥网,边起捕边筛选,捕大留小。小规格河蚬放回原池继续饲养
参考资料:自己意见加雅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