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雍和宫?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殿、绥成殿六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雍和门原为雍亲王府的大门,1744年改建在庙宇正门,为单檐歇山顶,三堂莲瓣型宫门。因内供"四大天王",故又名"天王殿"。雍和宫殿在雍亲王府时代是胤祯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1744年宫改庙后,此殿相当于"大雄宝殿"。殿内面阔七间,为单檐歇山顶。永佑殿为雍亲王胤祯的正寝殿,又称外书房,是他休息读书之年。雍正去世其灵柩放在这里。公元1744年改建后,易名为"永佑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四周饰以绿琉龟背锦裙墙。法轮殿是全寺最大的殿堂之一。1744年改建,此殿为雍和宫僧人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殿顶上五座天富昀设铜鎏金宝顶,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为单檐歇山顶,主体面阔七间。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建于1750年,高25米。飞檐三重,左右各有一条悬空走廊与永康阁和延绥阁相通,属辽金时代风格的建筑形式。
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咯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十八米高的檀木大佛。檀木大佛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雍和宫位于北京安定门内雍和宫大街。
雍和宫原为清代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为其四子允祯修建的贝勒府。由于允祯系宫女所生,故在营建府邸时不敢太挥霍。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8年)允祯被封为和硕亲王之后,才敢向清廷提出预支三年王俸的要求,大肆修建王府,即雍亲王府。
允祯当了皇帝后,改名为胤祯,即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1725年)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
雍正死后,其棺椁在雍和宫停放一年,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遵照其母之意,将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于是重新规划,改建庙宇,加以扩建,并从蒙古招来五百多喇嘛长驻于此。乾隆此举既尊母愿和其父在世时信佛之宗旨,更重要的是对蒙古表示了“怀柔”之道。稳定了边防。
我国的人民政权建立后,对雍和宫也非常重视,在“文革”中雍和宫和白云观是北京保护得最好的寺庙。
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1694),是雍亲王胤真的府邸。乾隆九年(1744)将其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成为格鲁派在北京地区最大的喇嘛庙。
雍和宫内供有众多的佛像,造型优美,主动传神。同时还保存有大量的唐卡、字画、服饰、民族生活用品、法物、法器等。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像和41幅《释迦牟尼源流》唐卡等,均为珍贵文物。紫檀木雕刻的罗汉山;白檀木雕刻的弥勒大佛;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旃檀佛龛,被誉为雍和宫内的木雕“三绝”。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性质: 社会科学类专题遗址博物馆性质的宗教艺术博物
建筑面积: 4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