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的,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
哲学是人们用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理论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PHILOSOPHIA 溯源
PHILOSOPHIA 是2500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追求智慧”(PHILOSOPHIA Gk.=love of wisdom: study of the ultimate reality, causes, and principles understanding being and thinking)。
PHILOSOPHIA 变成“哲学”
19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NISHIAMANE)将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
黄遵宪又将“哲学”转介到中国。
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与PHILOSOPHIA极相贴近,本无必要将“学”附于其后,但19世纪后半叶是“西学东渐” 时代,东方民族尚“学”成风,且以一“哲”字独对PHILOSOPHIA犹嫌单薄,更重要的是西黄二君对PHILOSOPHIA的本性认知不足,以致“哲学”终成 PHILOSOPHIA之定译。
PHILOSOPHIA 在中国
西黄二君移译哲学,本是东西文化交通盛事,功绩可载史册。
但由此发生四个问题:
1.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
2.无论问题1答案如何,PHILOSOPHIA意义下的哲学在吾国传统文化话语环境中是如何存活和怎样被解读的?
3.过去100年来哲学在中国对变革社会更新文化塑造中国人新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作用如何?
4.哲学在中国的未来如何 ?
Q1 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
西学东渐以来,哲学“进入”中国,学界于是发生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
中国有哲学论一向是主流看法,持论之根据在于相对一致地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非主流派中国无哲学论则把哲学理解为系统地讲道理的科学,按此标准,中国人并未在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发展出一套这样的系统,故中国本无哲学,哲学乃舶来品。
Q2 哲学在中国之存活和读解
中国人一向注重人伦关系主张天人合一讲究经世致用,不将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思考,不脱离实际把握“无用”的形而上问题。
这样说来,哲学在中国本无存活条件,只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才使哲学在中国存活下来并结出了实践果实,尽管这个过程是艰难和痛苦的。
中国人并非不善思考,只是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综合而失之于抽象分析,中国人的理性往往是“实用理性”。
哲学的介入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性,哲学的文本样式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中国人由此找到了理解外部世界和反观自身的思想工具。
Q3 哲学在中国:百年激荡百年孤独
毫无疑问,20世纪的中国历史深深打下了哲学烙印。
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实践则改写了中国历史。
20世纪,中国5000年固有文化受到最为激烈的冲击,中华文明的根基为之动摇。
马克思主义哲学统摄下的意识形态凭借强力手段荡涤传统占据了绝对权威地位,中国人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这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国人在心形与物役的两难处境中踯躅。
革命之后中国人既痛惜已经失落的物质文明又迷失于精神家园之外 ,心灵无以依托。
在新世纪的入口处,中国人自问:有无必要将哲学留在中国?哲学留在中国何用?Q4哲学在中国有无未来
无法将哲学与科学在中国的未来命运相比较,因为科学技术是作为规约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意识形态而存活的,生命活力无待外求。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生长无须借助体制的支持,无论中国人接受怎样的制度安排,由科学技术主导推动的现代化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哲学在中国的未来则是没有定数的。问题并不在于革命时代是否终结批判哲学是寿终正寝抑或待机而起,也不在于我们因为内求安定团结外求和平发展而选择了建设的哲学,而是在于今天的中国人理想追求失落精神家园荒芜价值标准扭曲 ,心灵的自由空间为物欲所压抑而日形逼仄,疯狂逐利的单向度价值取向使得一切心智的活动都沾染上金钱铜臭,神圣的精神殿堂上已经没有一座至尊的神灵。
哲学在中国还有未来吗?
PHILOSOPHIA:是智慧还是爱智慧
哲学按其本义是“爱智慧”,而非智慧之本体,哲学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
哲学以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为对象,以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成果为底蕴,研判其价值,揭橥其意义,亦即在认识之中构造认识,在知识之中体认知识,故而哲学是对全部人类认识活动的再认识,是认识的反思。
哲学按其本性是“求知”而非知识之替身,在此意义下,哲学不是“知”(无蔽),而是“无知”(去蔽),不是“智”(彰显),而是“无智”(澄明)。哲学的存在状态不是“知”与“智”的“在场”状态,而是它们的“缺席”状态。
哲学果真如此哲学家将何以自处?学习哲学的意义何在?
哲学的精神与情怀
哲学家不应以智者自居,学习哲学也不会使我们成为智慧的主人。相反地,学习哲学或许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无知”。
这种“无知”,不是愚昧不是痴呆不是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与激增和爆炸的知识的茫然无措,而是“自知无知”、“自认无知”的那种“有学问的无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无知。
这种因无知而求知,因无智而爱智的机缘,铸造了真正的哲学精神与情怀——否定、怀疑、批判的精神与包容、创造和建设的情怀,从而使哲学长久地保持生机和活力。
哲学不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诘问,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辩难,“共同”构筑了“自认无知”者“面向思的事情”:
哲学非智。哲学不假定智慧的在场状态,而是预设智慧的缺席状态 ,哲学不以占有智慧为目的,哲学只是引导人去追求智慧。
哲学非知。哲学不僭越知识的传统领地,不替代面向世界的认识过程,哲学是并且仅仅是对知识的体认和对认识的反思。
哲学非学。哲学不是一门“科学”或“学科”。因为哲学不是某种知识的积累和凝聚,也不是某种认识的结果和升华。哲学是并且仅仅是一种对认识和知识的反思活动,它是并且仅仅是一种人类精神意向的倾诉和表达。PHILOSOPHIA 的对象
哲学的对象是思想,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以思想为对象而思之,因为哲学的思想方式是反思,如果以“整个世界”为其思之对象,哲学将失去其对象,还原成实证科学。
哲学的使命既是批判(分析审查思想对象)又是建设 。
哲学的本性是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