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它是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思想(心);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一切是一个万能主宰的思维产物,不有真实的物质世界,尘世缤纷不过是这主宰用意志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而使我们产生的一种感觉而已;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了,似乎没有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
我曾回答过近似的一个问题,贴在下,供参考:
我们看见一个苹果并非是真有一个苹果在我们的脑里,而是苹果的“外在本体”通过光线、视神经等一系列中间传递到达大脑,并使大脑神经产生某种活动,大脑的这种神经活动就使我们感知到“苹果”。不同的物种,其大脑构成不同,感知事物的中间传递过程乃至大脑的神经活动都不同,因此,同是一个苹果的“外在本体”,不同的物种其大脑所感知到的“苹果”则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争论了几千年而没有结果的哲学问题:究竟谁的大脑感知到的“苹果”最能与苹果的“外在本休”相一致?
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永远不能知道大脑中的“苹果”与其“外在本体”是否一致;唯心主义者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本体”,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反驳说至少“我”是真实存在的,不然是谁在感知呢、是谁在思想这些问题呢?他说“我思,故我在”;佛认为,苹果这个“色”相的外在本体是不存在的,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仅如此,佛认为,“我”乃至“我思”都也是假相,它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佛教中的无为学说
也就是出世
我不喜欢
我更喜欢积极的入世
佛理不是靠解释的,自己悟吧,别人的感受你感受不到,你的感受别人不知!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因为其师兄的: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这是一句有佛理的句子,因为它出世.但人是由身与心组成,唯物主义是围绕身而言,唯心主义是围绕心而言,其实它们都太片面,应取之中庸.
所谓“无”与“有”,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觉得佛教的真义在于达到有无不异的境界
禅悟人生說得對.
他师兄也曾做过一首诗: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我认为从哲学来说是没有的东西就不用考虑其它与它有关的。没有菩提树、明镜台,就不用考虑尘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