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历来被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原因何在?据传是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说。因《兰亭》出得最早,在它之前的行书没有传下来,如汉末“创造”行书的刘德昇没有东西留传下来,由此,王羲之的《兰亭》便排在历代法书的前列。这“一早”、“一前”是《兰亭》称冠的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作品的优秀。在
没有印刷术的年代里,好的帖只能用手来摹写,即用很薄的纸蒙在上面,将下面的字外轮廓线“双勾”下来(即“漏空字”),再填上墨而成。古代称之为“响拓”或“向托”,为增加“透明度”,通常是在黑屋的窗上开个方洞,“向”着光而拓摹勾描。这种“响拓”,力求与原作逼似,真假难辨。据《法书要录》中《何延之兰亭记》、《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和刘《隋唐嘉话》以及《唐会要》记载,唐太宗得《兰亭》后,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赐给太子、诸王、近臣。而《兰亭》真迹唐太宗更是爱不释手,死后随他殉葬昭陵了。也许若干年后,待条件成熟时,人们还可能一睹王羲之《兰亭》真迹的神采。由于《兰亭》备受唐太宗厚爱,其摹本、临本、刻本,便成了历代“必修”的范本,称“天下第一”是很自然的事。
唐太宗把数本《兰亭》的摹本、临本分赐给亲信及大臣,作了“推广”和“普及”工作。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传摹的、翻刻的本子就难以数记。据说到了宋、元就有百余种之多。《兰亭》对历代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历代学《兰亭》或传有其临本的著名书法家不胜枚举,下面仅举十例: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有临本传世。《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中就有虞、褚的;欧临本即“定武本”,是广为流传的刻本;“薛临本”也有记载(见杨震方《碑帖叙录》)。还有唐代的陆柬之、柳公权,都有记载。陆就写得一手地道的《兰亭》字,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就是绝好的见证。宋代的苏东坡、姜白石都好《兰亭》,黄山谷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可见东坡还以《兰亭》作过“日课”呢!据谢采《续书谱序》写道:“白石尤好临习定武《兰亭》。”再有元代的赵子昂(孟頫)其临本墨迹流传下来的就不止一种,他也是曾以《兰亭》为“日课”的。到明代的董其昌,据《壮陶阁书画录》载,万历二十一年五月董其昌得高丽袖珍本《兰亭》为十二跋,其一曰:“赵文敏(孟頫)一生学《兰亭》……余每至禊日写《兰亭》。”可见他也是学《兰亭》的。以上所述唐六家,宋二家,元、明各一家,就是十大家,除此十人之外还可举出。但就这十位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就足以说明《兰亭》的影响了。
作者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生于公元三○三年,卒于公元三六一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之“王右军”。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堂伯王导(宰相)、其父王旷、其叔王廙都是著名书家;其堂兄王洽、其侄王珣(伯远)以及其子王献之等也都是著名书家。他自幼受家训亲传,后从师
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三国时魏太傅钟繇的弟子),备受赏识;以后他改学诸家,兼取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南朝刘宋时羊欣《笔阵图》语)。
王羲之“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吸收了群众书法中的“精华”,完善了楷书、行书、草书,成为“新体”的“集大成”者。他的“新隶书”即“正书”,后被奉为“楷模”,即为“楷书”;他的“新草书”被后人称为“今草”;他的行书即“楷行”,是继刘德昇之后,完善为“天下第一”的行书。他并非诸“新体”的草创者,而是完善过程中的“集大成”者,在书法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王羲之的名字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最为突出,自南朝刘宋时的羊欣、梁武帝萧衍,直至唐太宗李世民都顶礼膜拜,后来成为历代公推的“书圣”。时至今日,王羲之的杰作之一《兰亭》仍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学书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