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利比亚在哪里~
利比亚
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500米。北部沿海有平原。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侯,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利比亚
——白种人居住的地方
--------------------------------------------------------------------------------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 北临地中海。①利比 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是"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之 意,以区别撒哈拉(黑种人居住的地方)。利 比亚一名非常古老,早 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记载。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 赛》中曾提及,但仅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或泛指整个非洲大陆。约 在300年,戴克里先皇 帝在昔兰尼加北部建立上利比亚省和下利比亚 省。此名一向被作为的黎波里或柏柏里亚的地 理别名,泛指北非中 部。到1934年,意大利侵占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后,两省合称 为 利比亚殖民地。②此名原是住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以西的沙漠部落 名称,称来布人(Lebu)或赖 布人(Rebu),后希腊人把所有的北非人, 除埃及人外,统称为利比亚人。现名为闪含语系闪 族语Lehabim的希 腊文形式。③源出希腊文Liba或lips,意为西南风,指利比亚位于希 腊的 西南方,与其隔海相望。古代利比亚的居民基本上是柏伯尔人, 公元前7世纪曾建立努米底 亚王国。公元前1世纪,沦为罗马帝国的 领地。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柏伯尔人。16世纪中叶 ,利比亚被奥斯 曼帝国占领。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二战期间,英、法分治利比 亚。19 51年12月24日独立,成立 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4月15日 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 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 月2日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gb/culture/2002-01/31/content_733.htm
在非洲北部;
利比亚概况
国名: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独立日:12月24日(1951年)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地为绿色,没有任何图案。利比亚是穆斯林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绿色是伊斯兰教信徒所喜爱的颜色。利比亚人还把绿色看成革命的象征,绿色代表吉祥、幸福和胜利的颜色。
国徽: 为一只胸前有绿盾的鹰。相传这种鹰是先知穆罕默德统治地区古莱希部落的象征。鹰爪下的饰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利比亚曾数次更改国名,但国徽上的文字一直未变。
国家政要: “九一”革命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omar mouammer al gaddafi) ,1969年9月1日就任。
自然地理: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500米。北部沿海有平原。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侯,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人口:622万(1999年),主要是阿拉伯人(约占83. 8%),其他为埃及人,突尼斯人、柏柏尔人。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占97%。阿拉伯语为国语,在主要城市也讲英语和意大利语。
利 比 亚 女 兵
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利比亚大多数妇女都习惯披戴头巾出门。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万(1998年)。
的黎波里——“地中海的白色新娘”
行政区划: 1990年利比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原来的13省合并为7个省,下设42个地区。各省名称如下:沙拉拉、巴延奥卢、五点、锡尔特湾、的黎波里、绿山、西山。
利比亚古老的
穆莱依穆罕默德清真寺
简史: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公元前7世纪左右迦太基人入侵。公元前201年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入侵。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的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英、法占领利比亚南北部。英国占领北部的黎波里塔尼和昔兰尼加地区,法国占领南部费赞地区,并分别成立了军政府。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 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1963年4月15日取消联邦制,改国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一“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阶级政府,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改共和国为民众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1986年10月,又改现国名。
世界文化遗产:塞布拉塔遗址 利比亚的第一座合资饭店 利比亚的国家博物馆
利比亚外交部大楼
政治:革命领导人是国家元首。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人民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 利比亚的核问题
洛克比空难 美国对利比亚实施的制裁
的黎波里以西80多公里
的塞卜拉泰考古遗址内
的大剧院遗址。
首都的黎波里市中心的
利比亚国家博物馆——
红堡博物馆。该馆收藏
有从石器时代到利比亚1969年革命后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文明遗留下的
上万件文物。
经济: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
的黎波里的国际教育书店
新闻出版: 主要报刊有《新黎明报》(阿文日报)、《绿色进军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闻稿,在巴黎、伦敦、罗马和贝鲁特等地设有分社。官方电台有(1)创建于1957年的民众国广播电台,1979年后改为现名,用阿语和英语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广播;(2)大阿拉伯祖国和革命委员会之声电台,用英、法、俄、德、罗、匈、南、保、捷等语言广播;(3)民众国电视台,创建于1968年,后改现名,用阿、英、法语播放。
外交: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反对种族歧视和不结盟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阿拉伯统一,与非洲、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支持民族解运动。2004年6月28日,美国同利比亚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与中国关系:1978年8月9日,利比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参考资料: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