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术的历史?
太多了,发不完。参考资料里有链接
武術的起源
國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自第一個部族出現後,便不時發生戰爭和打鬥,像內亂和外敵入侵等。因此,打鬥的技巧,或者稱為武術,遂自然地產生了。實際上,中國字的「武」字,(字面上是解戰鬥),其實是由「止」字(表示「停止」)和「戈」字(意指「矛」)組成的。所謂止戈為武。意思是:若要「停止戰爭」或者「維護和平」,自不然就要有戰鬥的能力。歷史上有關戰爭的有系統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紀黃帝時期。當時的人已經懂得運用工具和武器。然而,所掘出的最早的金屬匕首是夏朝(2205-1766B.C)的產物。
大多數出土的古代銅和青銅武器,例如:戟、斧和劍,大都是商朝(1766-1122B.C.)和周朝(1122-771B.C.)之間的產物,這段時期亦被稱之為中國的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家已證實:這些銅製的武器與青銅工具都是高科技的製成品。最早的劍是在西周鑄造的,到了戰國中期方(403-221B.C.)流行。中國人煉鐵和煉銅的技術都很極之先進,一些傳說中的名劍都是在那段時期產生的。部份的劍現在仍在中國中的博物館保存,其中一些甚至還可以輕易地割開一堆厚紙,可謂鋒利得驚人。
軍事哲學的時期
春秋(770-476B.C.)和戰國(475-221B.C.)都是動盪的時期。那時很多學者和政治說都奔走各國,競相以他們的學說向諸侯游說,幫助政府建立軍力。當中有一派別特別注重兵法的,歷史學家稱為「兵家」。漢初記載有關這段時期的軍事學家所著的書籍就有數百本。其中最重要、最具影響的兩本兵書,是:《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其後合稱為「孫、吳兵法」。這兩本兵書包含了關於戰爭的最全面的策略,還有資源調配的方法和訓練士兵的技巧。据說許多中、外的大將軍、軍事家、政治家和商人,都很認真地研讀它,並將其中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的戰爭、政治和商業活動中。這些都足以證明中國人很早就具有很高的打仗的智慧。
武器的演變──從戟到劍
「戈」,是一種外形介乎匕首和斧頭之間的長柄類武器,曾經一度是中國人在戰鬥中使用最多的主要的武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武器已逐漸成為典禮中的裝飾展品了。在西周時代,中國的軍隊便開始在戰場上使用尖刃、兩邊銳利、有長柄的「矛」,而「戈」就漸漸被淘汰了。同時,另一種新型的長柄武器(明顯地改良自原來的鐵鍬,但比之尖銳兩三倍),稱之為戟,亦開始流行了。
出土的周朝青銅「戟」頭在這段時期,貴族和士人都喜歡配帶兩面利刃的劍作武器。這是中國最初使用的長劍,直至秦朝末年(公元前221-207年)腰刀才出現。自此之後,雙刃劍和腰刀便成為中國習武者最常用的武器。關於使用這兩類武器的搏擊技術的研究大量地發展開來了,這些研究理論不僅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武人,更影響到現在。
拳腳功夫
鍛鍊身體四肢與使用武器都是那麼重要,因為體格強壯的武士在打鬥中通常都較能夠輕易地挫敗敵人。最早提到武功的書籍是春秋時期的一本古老的政治書。書中有人問道:「有哪一位是孔武有力、能以拳腳取勝的人?鄉人應該把他推薦給君主」。第一本正式紀錄拳腳功夫的書籍直至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時才出現。當時的「白打」(「赤手空拳」的意思);「手搏」(意指「拳鬥」);及「角觝」(指「摔跤」)在當時的典籍中時有出現。
各門各派武術體系及其技巧的演進是一個緩慢的歷程。長期以來,學習武術是貴族的特權。奴隸或者低階層的人是不允許參予這類活動的。那些貴族,為了保護他們的領土或者與其它諸侯戰斗,通常都會治養私人的軍隊,且不惜採用先進、致命的武器來訓練他們的步兵和騎兵。徒手搏擊類的練習(例如鍛鍊體格和身手)就更多,是作為輔助訓練的。事實上,全面的拳腳搏擊技巧的發展和體系直到清朝才出現。
達摩與少林的傳說
南北朝時(公元503-557年),一位名為布達達瑪的印度僧侶來到中國。此即著名的達摩。他來的目的是宣揚大乘佛教的教義。公元520年,他從印度乘船到中國,在梁國的南部著陸。他曾向當時梁朝的皇帝─梁武帝─傳揚他的宗教信仰,但被拒絕了。達摩於是北行,最後在福建省的嵩山少林寺安頓下來,并開始傳道。少林寺大約在公元495年建成,比達摩到時約早25年。
達摩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信徒。除了宣揚宗教的教義外,据說他也將他的武功教授給門徒。傳說中,達摩幾乎是一位有超自然能力的武術家。他被描形容為能夠踏在一片蘆葦葉上渡過江河,并且面壁九年來冥想及修練高深的內功。他也被說成是《易筋經》和《洗髓經》的作者,兩本書都是練習氣功方面最受重視的經典著作。事實上,達摩被許多人推崇為中國武術的創始人,而少林寺就被視為絕大多部份中國武術門派數的發源地。這個論調曾引起過不少的爭議:因為很多關於達摩的傳聞都只是口耳相傳的,並無文獻可據。如果相信達摩能夠施行那麼多傳說中神蹟,且開創了日後絕大部份中國人所練的武術的話,那就未免太天真了。但是,我們可以假定達摩除了是一位佛教的聖僧外,恰好也是一位練武的人。他在少林寺傳播佛法之餘,同時也傳授他的武功給門徒,主要是一些體操類的練習,用以強身健體。明顯地,這些訓練很湊效,於是乎,練習武術便成為少林僧侶的日常功課之一了。
達摩之後,少林寺的確出現了有相當數量武功高強的門徒,而少林寺亦逐漸被習武的人視為高水準的武術訓練機構。在唐朝初期,少林寺從皇帝口中得到最高的榮譽。歷史記載,李世民(公元626-649)未為皇帝前,曾一度被敵對的軍隊追殺。在危急關頭,李碰巧跑到少林寺附近,被一班僧人救了。其後,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明君之一),賜封少林寺為「武僧寺」。
此後,上少林寺學武便成為武術愛好者的共同目標。不過,那時候,能夠學習少林武功的只限於寺院裏的和尚。但在廣大利益的驅使下,他們終於打開大門,接受俗家弟子。於是,少林武功開始越傳越遠、越傳越廣了。
傳說中,少林寺有兩位傑出的俗家弟子,對發揚及推動少林武功方面曾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他們就是「趙匡胤」和「岳飛」。
趙匡胤(公元960-976年)是宋朝的開國君主。據說他的少林拳技已練到最高的境界,並將之進一步改良。他還創立了著名的「太祖長拳」,在中國北方有很多人都練這套拳法。這套拳是以趙氏的謚號「太祖」命名的,意思是偉大的建國者。
岳飛(公元1103-1141年)是中國最偉大將軍和民族英雄之一。大約公元1126年左右,中國宋朝北部的地域被「金」族佔領了。宋朝兩位君主,皇帝和太上皇都被金族囚禁。太上皇的另一位王子帶領一班朝臣退到中國的南方重建國家,史稱為「南宋」。岳飛奉令統領南方的軍隊抵抗金兵入侵。稍後,他攻上北方收復了大片失地。岳飛幾乎就能將金兵完全驅逐出中國的北部了,但很遺憾,中央政府的最高層──秦檜──南宋的承相,非常妒忌岳飛,竟然向金兵訂和約。金兵成功地說服了南宋的君主,將岳飛從邊界召回來囚禁,不久更將他殺害!岳飛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也是極有成就的少林門徒。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能,卻沒有架子的指揮官。他是一個百發百中的神箭手,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軍人。他差不多精通所的武器,尤其擅於使用長矛(又稱為長鎗),他使用長鎗的風格又稱為「岳家鎗法」,為他贏得很多的美譽。他的摔角技術也很精湛,在前人所學的基礎上,他更創立了一種獨特的系統來訓練他的軍隊。據說,岳飛的訓練體系有不同的範疇,包括:刁拿、鎖扣、綿軟巧、閃轉、騰挪、跳躍、躲避、分筋、錯骨、點穴、?掛連環、穿、閃、滾、翻,等等。在岳飛這些一流的訓練底下,他的岳家軍堪稱為史上最精銳、最擅戰的軍隊之一。
武藝卓絕的出家人
除了少林之外,在中國史上還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地方(像佛教的寺院、廟堂和道教的道觀等),也曾培育出一些聞名的武術家。事實上是,每當政府的政權因任原因易手之時,總會有新任政權的軍兵到寺院、廟堂和道觀這些地方來搜尋前朝的逃犯,以免他們伺機危害新任君主。在中國古代,假如有人捨棄紅塵,出家為僧為道的話,只要他們不再謀反,新政府一般都會對他們特別寬容。在古時,這些曉功夫的出家人散佈在中國各地,尤其是深山野嶺的偏遠地方。他們當中大部份人從此就成為了真正的和尚或道士,但是,正如你所想像的,卻沒一個人會捨棄他們學了多年的武藝。而事實上,他們新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餘時間和心情在練習及改良他們的武藝,他們的武功自然就比以前更加高強了。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不單成為享負盛名的武學大師,更加發揚武學,將他們所學,傳授給門下的僧侶和前來拜師的俗家弟子。日子一久,這些寺院、廟堂和道觀便就好像少林寺一樣,儼然成為超級的武術訓練學院了。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山西省「五台山」、四川省的「峨嵋山」及湖北省的「武當山」。據說,武當還是聞名的「太極拳」和「八段錦」的發源地。
福建少林的故事
少林畢竟是中國武術的主流及最具影響力的地方。有證據顯示:曾經一度有六、七間寺院稱為少林寺,但只有河南省的那間仍然存在(雖然部份已成廢墟)。其他的已或遭破壞或被移毀了。那些消失了的相信是河南少林寺的分寺,是在四方雲遊及棲身的少林僧侶所建的。
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位於福建省蒲田的少林寺,但最終被大火燒燬了。這間稱之為「南少林」(這是相於對河南的北少林而言的),它被形容為出產大量武學宗師的地方。這些武學大師創立了大部份在南方流行的武術門派,包括著名的「洪拳」,相傳是洪熙官所創的。福建少林寺的故事被寫成通俗小說,內容是說少林寺在清朝初期,秘密收容及訓練了一批明朝遺民,計劃推翻滿清政府。然而,其中一個叛僧向滿清政府告密,並帶領清兵圍攻寺院。經過一場大戰,寺院被燒毀了,許多僧侶和門徒都被殺死。只有少林五位長老及他們的幾個門徒逃了出來。這些人包括「至善禪師」(據說創下六半點半棍法)、五枚師太(傳說是詠春拳的創始人)、洪熙官(洪拳的創立人),陸亞彩、方世玉及數位其他人士。這些幸存者四散到中國的南方,然後各自成立他們的秘密組織,繼續策劃反清復明的大計。
最近,歷史學家曾經質疑過這些故事的真確性。考古學家亦不能找出被破壞的寺院的原址。因此,有人提出爭議:究竟少林寺有否在福建出現過?故事中唯一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有關秘密組織的活動。在清朝統治時期的確有幾個類似的秘密組織存在。包括「紅花會」、「哥老會」、「白蓮教」、「天地會」及其他組織。當中,兩個最大的組織是「青幫」,活躍於中國中部和北部;而「洪門」(洪熙官的秘密組織)則在南部。「洪門」又稱為「三合會」,在中國南方極有勢力(據說至善、五枚和洪熙官都是三合會的成員)。這些秘密組織的活動散佈在全國各地,尤其以在中國南方由洪門帶動的活動最為激烈。大部份洪門中人都自稱是少林寺出身。絕大部份三合會的成員都是社會的底下層,由學功夫的人、劇班中人、剃頭師、街頭雜耍、農民、苦力,甚至流浪漢等組成。在缺乏有力證據證明少林寺確曾在福建出現的情況下,現在普遍人都只有相信洪門及其他組織初期的委員可能真的是少林的弟子,或與少林有某些關係。在推翻滿清政府的使命下,他們經常急於招募新血。由於練習武功是組織提供給會員最基本的活動,領導人遂強調其「少林」──中國最受尊崇的武術名校的身份,作為名牌效應及其標誌。描述這些秘密組織如何達成他們目的、他們與少林的淵源、及福建少林寺被清庭摧毀的故事不知怎麼就出現了,還廣泛地流傳開來。到底少林寺有否在福建存在過?這些秘密組織是否真的由少林寺大火的生還者成立的?究竟至善、五枚和洪熙官他們和洪門的成立有沒有關係?沒有人知道。不消說,小說家通常都會挑一些真人、真時、真地,再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力來塑造故事。所謂的真實故事最終會變成是半真實、半想像的了。
参考资料:http://www.ctcen.com/hphtml/?thread-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