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连中三元?
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分别为科举制度下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与殿试中考取第一名。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二十三齣:「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均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三元及第」,现在都拿来比喻接连获胜。
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第一名
我们都知道,从隋朝至清末,“科举制度”延续千余年,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也几乎是古代贫苦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科举考试是一个层层选拔的过程,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就以明清两代的科举为例加以说明。明清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办一次,考中的被称为“举人”,而考中第一名的“举人”则被称为“解元”(“解”的读音为“借”)。“解元”这个称呼起源于唐代,根据唐朝的制度,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京考试,而“元”有“第一”的意思,所以后来乡试的第一名就被称为“解元”。各地中举的考生进京之后,就要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考取第一名的被称为“会元”,比如《明史选举志》中就说:“会试第一为会元。”通过“会试”的考生,还要参加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要在皇宫的大殿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称作“殿试”。“殿试”结束后会发榜,一甲(也就是第一等)只录取三人,就是读者们非常熟悉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大致了解了科举的程序,相信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如果一个人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中了“解元”;然后参加“会试”又考了第一名,中了“会元”;最后参加“殿试”还是第一名,中了“状元”。那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中三元”了。
连中三元
钱棨(1743—1799) 字湘(舟令),一字振威,清代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钱綮自幼饱读诗书,勤学不辍,以才华过人远近闻名。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乡试第一的成绩中举为“解元”。相传他这次及第颇为神奇,当时主考官谢墉深夜阅卷,困顿入梦,恍惚中见到一位仙人授给自己一支巨笔,笔土赫然刻有“经天纬地”四个大字,笔端饰以孔雀毛,光焰夺目。一觉醒来,案上正好放着钱柴的试卷,谢墉想想梦中神仙所授之笔必定就是此人,于是便把他的试卷放置“解首”,即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进京参加会考,途中梦见苍龙彩云在他面前凌空飞舞,于是他左手按住龙角,右手取笔在龙头上写下“奎壁凝晖”四个大字,字刚写罢,龙即腾空飞去。不久,他便连续摘取了“会元”和“状元”的桂冠。
钱棨连中“三元”的消息传出,举朝震动,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满清开国以来的大喜事,是为“太平盛世”的瑞兆,传胪三日,乾隆皇帝更亲自作《御制三元诗》以示庆贺。其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
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求止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乾隆不仅赞赏他的殿试对策好,文章虽只“近千言”,而内容切实,表述完整,且书法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及四方诗人纷纷赋诗祝贺,“和者数百家”,翁文纲一人就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诗等四首。后来,翁文纲还特地将这些诗收集起来,汇编成《三元诗集》,并付梓传世。
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第一名
现在常用在足球比赛中!指一场比赛中连进了三个球.
而其本义“连中三元”是指在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中,一个考生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我国的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文帝于公元587年开创的,到1905年由光绪皇帝废止,历时1318年。在科举制度中,一般说来,从童生到进士要经过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是预选阶段。预选后进行乡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预选合格的本省的员生(秀才)、监生、荫生、官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考中者叫举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乡试后次年春天,聚集全国各省的举人到京城礼部的会考。考中的叫贡生,贡生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贡生才有资格参加,合格者叫进士,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所谓“三元及第”,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这在当时可谓名扬全国的高才疾足者。
在我国1300多年的封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者仅13人,他们是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宋代的孙河、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崇哲;明代的商辂;清代的钱檠、陈继昌。按理说,这13个在科考中出类拔萃者,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应大有作为。实则不然。据考,他们中只有宋庠、冯京、商辂还算有所造就,其余的均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