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點)中國的保險業現況及前景資料查詢問題
据我所知中国最早的一家保险公司是“太平保险”,成立于1929年;1934年建立“太平人寿保险业务”;1949年国家所有保险公司合并成为一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56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主营海外业务即
“中国保险”总部在香港,2003年回国,复业名称恢复“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太平财产保险公司”“太平养老保险公司”;
国内人寿保险业务,1992年由上海友邦发起,后有1995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人寿保险股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陆续展开……
近些年政府及市民对人寿保险较为重视,国家将首次由中央组织召开的“保险工作会议”,大中城市的民众对保险普遍认同,但对于费率仍感于过高,条款不容易懂等问题;
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待遇,设计实用性条款仍是市场强烈的需求。
回顾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一是在五十年代的初创时期,保险业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拓荒阶段,业务范围也十分狭窄;第二阶段是在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本外币保险业务基本停办,仅保留五大口岸城市的涉外险业务;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的复苏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险业迅速崛起,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多方面广泛的服务,但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人保独家垄断状态;第四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发展期,保险业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外保险公司多家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
12月11日,中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随着外资保险的大量拥入,开放的中国保险业无论是在市场格局上,还是市场主体经营理念上都将产生一些变化。据《金融时报》12月20日报道,外资保险公司普遍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光明。
依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3年后,我国保险业将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未来,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我国任何一个城市开设分支机构,还可以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服务等。中国保险市场即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大舞台”,中外保险业将同在这一舞台上竞技和发展。
--外资保险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国际寿险市场很大,加拿大永明金融坚持选择性地发展,加拿大、美国和亚洲地区是其经营的重点区域,但随着加拿大和美国寿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及饱和,永明金融将更长远的发展目光放在了亚洲地区,其中最大的市场集中在中国和印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速了保险市场的开放;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的发展。”从光大永明外资母公司——加拿大永明金融的发展战略不难看出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的关注度。很多外资保险提早进入这块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不仅是看好了中国保险市场的现在,更关注未来。
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8日,共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75个营业机构(含筹建)。40家公司中,寿险公司有23家,财险公司有14家,再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有3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保险公估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保费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中资保险公司增速的2到3倍。到今年上半年,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1%;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2%。而同期,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只有23%;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只增长了6.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外资进入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变化
保险学者在谈到我国保险业全面开放时第一个判断就是“市场主体将迅速增加,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确,随着地域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的取消,更多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从保险法律、保险监管、市场营销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等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今年5月份,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200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未予明确但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和细化。
实施细则明确了对合资寿险公司中外资股比的累计问题,规定设立合资寿险公司时,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0%。外国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合资寿险公司股份,不得超过这一比例限制;实施细则规定,以分公司形式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只能在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辖区内开展业务,合资、独资保险公司在其驻所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必须设立分公司;实施细则加强了与保监会近日出台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的衔接,体现了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国民待遇;实施细则还对外资保险公司解散、清算和撤销等作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同时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申请和审批事项作出了规定。从相关法律的变化不难看出,一个公平公开的国际化的市场正迎面走来。
外资保险进入给保险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美国友邦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包括独资、参股、合资等多种形式。市场经营主体的增多进一步促使我国保险监管向全面、持续、动态、实时迈进。
外资保险大量进入带来了更多超前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为我国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增添了动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来,老百姓感觉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保险产品和服务两方面。中意人寿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共开发出人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104个产品,投保年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给投保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全面开放将带动保险营销和人才战略不断变化。几年前,人们还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中国保险人才供给的问题,但随着外资拥入,人才问题不仅没有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相反大量国际人才的进入以及外资独具特色的本地人才的培养还为我国保险业带来更新的理念,推动了我国保险营销方式的不断进步。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与美国管理协会、新加坡技能发展中心、北京光华管理培训中心等多家著名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员工及管理人员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实现对员工的全面培养和技能提升。对于代理人,公司将北美、东南亚的先进营销理念与天津寿险实际经验相结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并通过基础主管培训、经理人基础培训、经理人高阶研修的职业经理人培训体系,实现营销高端人才战略”。
--中国保险市场正迈向成熟
尽管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在谈到对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感受时,很多在中国的外资老板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保险市场正迈向成熟。”香港民安负责人表示,“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由初级阶段走向理性和成熟,需要过程和时间,我们应当有耐心去培育和开发市场。”首创安泰负责人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相关政策不断扶持以及众多同业的不断努力,中国的保险市场将逐渐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看看外资保险公司几年来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轨迹,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自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业务已初具规模,目前在上海寿险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0%。
不过,很多外资保险公司在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难题。光大永明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还不够,对保险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人才缺口在不断加大;市场尚不完全规范,代理人素质有待提升。要实现国内市场的规范和理性发展,需要各保险主体的长时期的共同努力。
随着外资保险公司主体进入的增多,退出的外资保险也呈上升趋势。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撤离的外资保险代表处累计有40余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并非是“外资保险公司撤出中国市场”而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代表处退出中国”,外资保险公司只有一家因为自身经营问题退出市场。代表处撤出原因包括公司已经拿到营业执照不需要代表机构;国外保险公司间发生并购,代表处合并调整等。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外资进入仍是主流,外资进入和退出的增多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一个成熟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