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希堂法帖”的资料
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 ,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自清乾隆十二年,由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勘编成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习字"圣经",帖中收有自魏晋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三百四十余种,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三希堂法帖》,是国内第一部宣纸线装初拓版,采用传统玉版印刷,做工精湛,完全保留了原迹的韵味,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史学价值。
《三希堂法帖》流传甚广,版本众多。此豪华宣纸线装初拓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斥巨资鼎力推出,为国内第一部手工宣纸印刷的《三希堂法帖》。制作者多方寻觅,得藏于乾隆年间的原拓本,并?quot;纸寿之王"宣纸精印而成,因而最真切保留原迹之韵味,实为世间之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