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七绝圣手”之称?
七绝圣手”王昌龄
盛唐的开元、天宝时期,诗坛英才辈出,不乏名人。以绝句称雄,享誉“七绝圣手”的诗人——王昌龄,就活跃在这个唐诗的“黄金时代”。
王昌龄(公元698—约公元757年),字少伯,盛唐太原人。家史与生平史无载,难以觅得全貌,惟可从他《上李侍郎书》中自述的“久于贫贱”,“力养不给”,“是以多知危苦之事”,窥知他家世贫寒,青少年时生活在饥寒困顿之中。王昌龄为摆脱这种困厄的处境,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既无根基,又无帮衬,仕途谈何容易。大约在20岁后的两三年中,他为找不到出路而失望、苦恼,遂产生了出家求道的念头。在这种出世思想的支配下,年轻的昌龄涉水翻山,入中岳嵩山学道。但是,他毕竟是热血沸腾的有识之士,又怎能做到“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学道生活,更激发了昌龄向生活挑战的勇气,他愤然离开嵩山,返回并州,走上了从军边塞的道路。
昌龄的诗作极多,著名的佳作亦不为少。他的诗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即边塞诗、送别诗和宫怨诗,而尤以边塞诗称著。他从军的数年中,赴陇右,出河西,过玉门,达青海,戎马倥偬,一扫往日的沉闷。边塞的大漠、飞沙;关山的壮丽、雄宏;战斗的悲壮、激烈;凯旋的兴奋、高歌;军士的厌战、思乡……都成为昌龄创作的源泉。他身临其境,置身其间,心领神会,笔触深入到边塞的各个角落。
“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溜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写出了边塞的肃穆、萧瑟、紧张的气氛。无一字写到军士的悲壮,却处处流溢着军士的悲壮。
“城头铣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兹写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写出了战斗的激烈,获胜的喜悦。无一处写到激昂、慷慨,却处处流溢着激昂、慷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的是何等悲凉,这是边塞将士与敌喋血奋战的誓言,同时又流溢出对连年苦战,归其遥遥的悲叹。
最著名的当然还数《出塞诗》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昌龄的这首千年绝唱,意气昂扬,含意深远,语言凝炼,音调铿锵。而最深邃的用意却在于“思古正以讽今”。在诗中,他用思念“飞将军”的典故,婉转曲折地讥讽了唐朝统治者,既穷兵黩武,又无良将可用,只能使边塞将士长战不已,难归家园。
七绝圣手”王昌龄
一、
盛唐的开元、天宝时期,诗坛英才辈出,不乏名人。以绝句称雄,享誉“七绝圣手”的诗人——王昌龄,就活跃在这个唐诗的“黄金时代”。
王昌龄(公元698—约公元757年),字少伯,盛唐太原人。家史与生平史无载,难以觅得全貌,惟可从他《上李侍郎书》中自述的“久于贫贱”,“力养不给”,“是以多知危苦之事”,窥知他家世贫寒,青少年时生活在饥寒困顿之中。王昌龄为摆脱这种困厄的处境,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既无根基,又无帮衬,仕途谈何容易。大约在20岁后的两三年中,他为找不到出路而失望、苦恼,遂产生了出家求道的念头。在这种出世思想的支配下,年轻的昌龄涉水翻山,入中岳嵩山学道。但是,他毕竟是热血沸腾的有识之士,又怎能做到“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学道生活,更激发了昌龄向生活挑战的勇气,他愤然离开嵩山,返回并州,走上了从军边塞的道路。
昌龄的诗作极多,著名的佳作亦不为少。他的诗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即边塞诗、送别诗和宫怨诗,而尤以边塞诗称著。他从军的数年中,赴陇右,出河西,过玉门,达青海,戎马倥偬,一扫往日的沉闷。边塞的大漠、飞沙;关山的壮丽、雄宏;战斗的悲壮、激烈;凯旋的兴奋、高歌;军士的厌战、思乡……都成为昌龄创作的源泉。他身临其境,置身其间,心领神会,笔触深入到边塞的各个角落。
“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溜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写出了边塞的肃穆、萧瑟、紧张的气氛。无一字写到军士的悲壮,却处处流溢着军士的悲壮。
“城头铣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兹写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写出了战斗的激烈,获胜的喜悦。无一处写到激昂、慷慨,却处处流溢着激昂、慷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的是何等悲凉,这是边塞将士与敌喋血奋战的誓言,同时又流溢出对连年苦战,归其遥遥的悲叹。
最著名的当然还数《出塞诗》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昌龄的这首千年绝唱,意气昂扬,含意深远,语言凝炼,音调铿锵。而最深邃的用意却在于“思古正以讽今”。在诗中,他用思念“飞将军”的典故,婉转曲折地讥讽了唐朝统治者,既穷兵黩武,又无良将可用,只能使边塞将士长战不已,难归家园。
二、
王昌龄 (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身后十分凄凉。
王昌龄与当时诗人常建、王之涣、辛浙、高适、王维、李白、岑参都有交往,与王之涣、辛浙交往最深。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其诗擅长七绝,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在同期诗人中,只有李白七绝可以同他媲美。王昌龄是盛唐的第一流诗人。
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