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到的“湿气”和“湿热”有区别吗?
湿气是风寒暑湿其中的一种致病病因,是六气之一。
湿热是湿邪夹热邪,并侵犯于体内。
湿性重浊粘腻,与水同类,故为阴邪;具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故属阳邪;其致病具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特点。湿热之邪亦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瘀血久蕴等所形成。
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肝胆病 中频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例如,黄疸就主要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发性肝炎的急黄而言,则为湿与热毒相合为病的结果。湿热相合致病在肝胆病中除主要可以导致黄疸外,亦可因湿热之邪蕴结大肠,引起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下痢证。如细菌性肝脓肿、血吸虫病等可见此证。
肝胆病多表现为消化道方面的症状,中医学变为与湿邪致病的特点密切相关。因脾性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而湿邪内犯当先困脾,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湿邪客于人体,最易困阻脾阳。脾阳失运,水湿内渍,每常表现为倦怠纳呆,腹满便溏,小便不利,肢体浮种或腹水。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之性,若困遏脏腑经络,可致气机壅滞,升降失常,而为腹胀脘闷,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畅等症。湿性滞着还表现为病情的缠绵难愈,如慢性肝炎、肝硬变之类。至于湿性重浊,意指湿邪为病在临床上具有沉重蒙困、重浊不移以及排泄物浑浊稠粘等特征。如肢体沉重,身体困倦,关节重痛不移以及大便秽恶,小便浑浊,咳痰稠粘等。总之,湿邪为病的基本特点在肝胆病甚为常见。
凡肝胆疾病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所致之发热、汗出、口渴或肝脓肿等,临床当以热(火)邪为病看待之。如暴发性肝炎的高热,呃逆,摸空,躁动,甚或强直性痉挛,昏迷,出血;肝脓肿(细菌性、阿米巴)的肝内成脓,高热,日晡所热甚;胆道感染(急性化脓坏疽型)的高热,乃至谵语、谵妄等,均明显地合乎热(火)邪致病的基本特征。
热(火)为阳邪,其伤人可致体湿升高而发热,甚则壮热、恶热;阳邪易伤阴液,主要由于阳热之邪本当耗阴,且热又蒸于内必探测津外泄所致。津液外泄,气随液耗,故热(火邪为病在临床上就具有既伤阴又耗气的特点。如症见高热,每多伴见烦渴喜饮,大汗出,尿赤便结,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等气阴两伤之症。热(火)邪炎上升腾之性,可使气机上逆,易呈急迫上冲之势,如肝病中所见之面红目赤,热势驰张,呕吐呃逆等。中医认为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故热(火)邪一旦犯人,最易人心动血,甚则扰乱神明。如火热之邪入营动血,甚或探测血妄行,则症见脉数舌绛,吐血,发斑等;热邪入心动血轻则扰及心神,可致心神不宁,而症见心烦失眠,躁动不安;重则扰乱神明而出现谵语,谵妄,甚至神昏等。上述火热之邪为病的征,于某些感染性急重症肝胆疾病中成为常见。火热之邪致病还具有发病包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等特点。如暴发性肝炎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就与这一特点相合。火热邪气倘若郁积于某一局部,便可败伤气血,腐蚀肌肉,化而成逐。如肝脓肿就主要因炎热 之邪为患所致。此外,内生之实火及虚热为病的见症,在某些肝病中亦可见。如肝结核、肝癌就有表现为低热、潮热、盗汗等阴虚火之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