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中曾提及……?
自西汉初,岭南文化进入统一、发展时期,其中提及到“广信”这地方,请问,这“广信”是指广州吗?还是指哪一片区域?
封开是岭南文化古都
1996年8月28日、29日,一个令人瞩目的命题在“西江咽喉、两广门户”之地得到专家论证:封开是岭南文化古都!
提起广东省封开县,可能还没有多少知道;而知道有个封开县的人,即使是广东人,可能也不太了解,至多不过以为她只是个山区小县,是广东的“西伯利亚”!然而就是这个小地方,这个广东的“西伯利亚”,却曾经两度做过整个岭南的古都,而且今天的广东、广西、广州之名也都是从封开起源的呢!
此项论证工作始于1996年3月,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一行,到封开县进行实地考察,在进一步证实封开是岭南最早文化古都的说法后,向省政府提出了开发和建设封开岭南文化古都的建议,并召开倡议会。这项建议得到了封开县政府和省、市知名专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在国内外也引起了重视和反应。
专家们从文化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新新发现,为“封开是岭南文化古都”这一结论提供了充分枳的论据。
封开是岭南最早的首府
封开古为广信,是西汉初年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即在此高交趾部,负责监察岭南九郡;东汉时改称交州,成为统辖岭南各郡的一级政权。由于是中原和岭南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汉代广信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口稠密。这里不仅孕育了岭南最早的经济学家陈钦、陈元父子和士燮,唐代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也出自广信,还有佛学理论家牟融,南汉开国之君刘隐、刘岩等。封开还发现了广东屹今最早的、有4500年历史的原始氏族的公墓地。这些史料和古迹不仅是封开属岭南最早首府的根据,也是封开为岭南经济文化发祥地的佐证。
封开发现岭南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考古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也封开作为岭南文教的重要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封开垌中岩发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距今已经有14万年,是目前岭南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黄岩洞出土的两个古人类头骨化石、古石器和古生物化石,是岭南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典型洞穴遗址。罗沙岩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其连续性和典型性是岭南地区最完整的和罕见的。
粤语来源于封开
更值得注意的是,历来认为源自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粤语,经考证源于西江中部即封开一带。语言学家叶国根、罗康宁在《粤语源流考》一书中指出:“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跟古‘百越’无亲缘关系。它不是古越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区带进来的。”秦始皇时期,五十万中原人从灵渠进入岭南,迁徙于西江中部,带来的古汉语首先在封开传播,与南越土语交汇,形成一种既有古汉语特征又有百越地域特点的语言,推广于岭南地区。由此认为,粤语的发源地在封开。
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省博物馆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们,还通过对地名、地貌、古建筑的研究来论证封开的古都地位的意义。黄伟宗教授说,大量的史料和丰富的古迹表明,岭南文化的本根在封开。论证和建设岭南文化古都将对封开经济、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启开珠江文化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此项论证之前,对何处为岭南最早的文化古都,一些学者曾经有不同的看法,这次论证会可以说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答案。
封开正式申报文化名城
一份旨在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协议书,日前将暨南大学历史系和岭南古都封开县,联在了一起。封开县将成为暨南大学历史系的教研实习基地,而暨大也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为封开县申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展开深入论证。专家说,这种合作方式具有启示意义。
地处贺江与西江交汇处的封开县,是岭南古代交通路线“潇江———贺江走廊”的必经之地,秦汉时的岭南重镇古广信县即在这里。封开一跃成为可与番禺(古广州)相比肩的古代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封开境内的峒中岩、黄岩洞等地发现并发掘出十余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岭南古人类遗存之一。大量的史实和丰富的文物,使得封开县成为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
去年4月,暨南大学历史系师生,和当地文博工作者有过深入交流。暨南大学历史系表示,把教研实习基地设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的封开县,看重的正是她具有岭南特色的深厚文化积淀。而封开方面则对知名学府的加盟,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和信心。认为,暨南大学的教研实力和科研成果,将为当地开发历史文化及风光资源、制定长远规划提供重要支持和佐证。
按协议,暨南大学历史系将对封开县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并通过对当地历史、地理、民族、人口、族谱、碑刻、环境、旅游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揭示岭南文化自身所具备的丰富内涵,以及封开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此,封开县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工程正式启动。
古都封开43万人268个姓
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发现,封开县这个仅有43万人口的小县,居然有268个姓氏。其中有姓八、姓潦、姓陀等极为少见的姓氏;还有5个复姓———刘傅、刘观、欧阳、司徒、康有。
封开位于岭南的邕江、贺江和西江三江交汇处,据了解,在陆路艰险难行的古代,岭南正是借助贺江和潇水与中原沟通,封开因此成为历代统治者垂青之地,也成为中原战乱时难民顺水路南下的一个避风港。据史书记载,王莽战乱、东汉晚期的群雄割据、唐末的黄巢起义等多次战乱均有大批中原人南迁封开避难。明正德、嘉靖年间,封建皇朝对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对土著瑶、壮族人民进行多次围剿,使不少人入居封开。抗战爆发后,亦有部分难民流落封开。封开还是古代朝廷贬官流放之地。因为外地人不断进入封开,所以使封开姓氏多且少见。同时,在历次的难民南迁中,也给封开带来了不少人才,并且孕育了岭南最早的经济学家陈钦(王莽的老师)和被称为岭南儒宗的“陈元”等大学问家,使古代的封开在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封开在汉朝还是岭南首府,时间长达300年之久。
参考文献:转载自北回归线上的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