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 土温的两部作品
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
马克 吐温写了两部儿童历险作品,一部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另一部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众所皆知,《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很著名的作品,那么为什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像《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出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出版以后,受到社会上广泛的欢迎,同时也遭到反动政界、宗教界、教育界的迫害,被列为禁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小说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心灵,鞭挞了印江之流的贪婪和凶残。
对比一下,这就是不同命运所造成的结果。
你说的是在中国的情况吧?从翻译到宣传都有原因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
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
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
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
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
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
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
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
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
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在主日学校里,他拿出卖刷墙特权时得到的财宝换来的条子去领取新本《圣经》,结果
当有位太太考问他《圣经》内容时,他却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得大家瞠目结舌。当他和贝
基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于是,汤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
翻过小山,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学校了。”
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
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
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
在第二十三章,汤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站出来作证,解救了莫夫波
特,它再次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
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
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当哈克请
求汤姆让他“入伙”一起当强盗时,汤姆说:“总的说来,
强盗比海盗格调要高,在许多国家,强盗算是上流人当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类的
人。”尽管这些见解出自儿童之口,
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儿童所能
思考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它又是本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
儿童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
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
从中想起当年的他们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在本书中,作者用了一些方言土语,即密苏里州黑人土话;西南边远林区最地道的土
话;“派克县”一般性的土话以及这个县土话中四种略有变化的分支。这些不同色彩的差
别,并非作者随意或想当然地构造出来的,而是严谨苦心地记录的结果,是由于作者通晓这
些方言土语,因而是确实可靠的。
我所以作这样的说明是因为如果不加说明,读者便可能以为所有这些人物都想说同样的
话,而又没有能做到,那就不符合事实了①。
①吐温在本书中大量采用方言土语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这大大有利于生动地表现各
地的地方色彩和黑人的种族色彩,也大大有利于表现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适当地采用方言
土话以铺叙情节,刻划人物,而不是单用叙述人语言这一种语言,这乃是文学史上一大进步。
本书出版时,适值方言土话进入美国文学作品达到了“高潮”时期。同类作品有186
9年的斯托夫人的《老乡亲》,1871年她的《赛劳逊的炉边故事》;爱德华曷格尔
顿1871年的《校长》;勃勒特哈特1870年的《咆哮营的幸运儿》。这些被通称为
“乡土文学”,其功绩在于打破了东部作家高雅文学的垄断,更贴近于下层人民的生活、促
进了美国文学的繁荣。可见吐温此书采用方言土语,并为此在卷首发表一个说明,促请读者
在开卷前便注意到本书这个特色,其意义非同一般。这样重视方言土话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化
以及地方色彩与民族色彩的特色,一直影响到今天美国的文学作品。
对方言土语这个特色,要在翻译中严格遵循原作的一字一句加以表现,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中外语言不同,如果硬译,结果可能使读者读不下去,并使文学的特色几乎完全消失。
过去已有的译本,有的只好完全放弃表现方言土话这个特色,有的只表现黑人(杰姆)土话
的某些特色,对于白人的方言土话特色,难以表现,只好放弃。这个译本采取后一种路子,
并适度地加以变通,以既表现黑人(杰姆)性格,又不致伤害作品的文学性与鉴赏中的可读
性为原则
少年汤姆索亚十分淘气,一天半夜,他和伙伴哈克一道在坟场玩死猫,无意中目击了一个凶杀案:一个名叫印江的坏家伙杀了人,却嫁祸于波特。
次日,波特被捕。汤姆怕遭报复,不敢揭发真情。又过了些日子,法庭开审,这回,汤姆终于勇敢地在法庭上提供了证词,揭穿了印江的罪行。但印江却跳窗逃跑了。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了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江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江听到了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江没能上楼。
后来,汤姆侦察出印江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趁印江外出时,搬走钱箱。
又过了些日子,汤姆和贝奇等一些小伙伴外出游玩,汤姆和贝奇钻进了一个弯弯曲曲的山洞,竟找不到出口。
同一天夜晚,哈克发现印江和他的同伙挟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物,就远远地跟踪。印江来到一个寡妇的庄园,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汤姆和贝奇在山洞里迷了路,随身带的食物又吃光了,仍找不到出洞的路……忽然,汤姆看见远处有烛光,以为是大人们找来了,于是高声呼叫。谁知,定睛一看,举着蜡烛的却是印江,汤姆怕印江下毒手,拉着贝奇逃跑,山洞里回声轰鸣,印江未听出是汤姆的声音,还以为有人追捕他,于是抱头鼠窜。
在洞中过了三天三夜,汤姆和贝奇拖着疲乏的身子还在找出洞的路。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亮点,他们互相勉励着向前走去,费尽了最后力气才出了山洞。
两个孩子得救后,贝奇的父亲用铁板把他们出洞的小口堵死了,他怕以后会有人再从这里进去迷了路。
孩子们再也没见到印江。半月后,汤姆想起印江或许还在洞里,于是,他打开了堵死的洞口,发现印江已饿死在洞口旁。
汤姆带着哈克再度进入山洞,在印江举烛的地方发现了印江埋财宝金钱的小石窟,找到了那个箱子。
汤姆和哈克平分了这笔钱。哈克救过庄园主寡妇,寡妇很喜欢哈克,便收下哈克作自己的养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小说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心灵,鞭挞了印江之流的贪婪和凶残。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悬念迭出,描写生动,不愧为优秀的作品。
马克.吐温的另外一部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于1884年,书中描绘了一个叫吉姆的黑奴,因不甘于自己被奴役的地位,从主家外逃,以求摆脱蓄奴主的压迫、剥削。吉姆是个高尚、可爱的黑人形象。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哈克,不是汤姆式只追求冒险的顽童,而是个有头脑、质朴、善良、勇敢的少年。他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求得自由生活,逃亡在密西西比河上,与吉姆相遇后,二人成为挚友。最后,经过激烈的斗争,哈克机智地把吉姆救出险境,使吉姆得到自由。全篇的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抒情交相辉映,尖锐深刻的揭露、幽默辛辣的讽刺以及浪漫传奇的描写浑然一体,形成了马克.吐温独具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以后,受到社会上广泛的欢迎,同时也遭到反动政界、宗教界、教育界的迫害,被列为禁书。
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命运不同,知名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