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书是写什么的?
即以抗日战争一前亚东图书馆的《曾国藩家书》来说吧,内容我可
大都还给曾国藩一了。但有三件重要内容,我记得还比较清楚:一是曾
国藩追剿太平天国军队的事,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主动,兵丁粮晌
全靠他自己设法招募筹集,清廷似乎分文不给。他也长期没有一个
正式的官职来指挥此事,搞了十几年,差不多是到了很后很后清廷
才给了他一个大官—两江总督、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事的荣衔。但
清廷自建立以来,实行严格的种族歧视政策,汉人不得统兵。汉人真
正统兵,在清朝曾国藩是第一个。另一个比他早得多的汉人岳钟琪
也统过兵,不过那是苦差事,专在西藏、新疆等地打仗,对清廷一点
也构不成威胁。攻占南京后,曾国藩立即赶到南京去见他的弟弟曾
国荃(前线总指挥),唯一的任务是苦劝他弟弟立刻放弃一切兵权,
马上回乡养病(曾国荃更没有像样的名义,好像清廷只给了他一个
浙江某某道〔宁波、绍兴一带〕的虚衔,他打仗等于曾国藩的家将),
但曾国荃死也不十,曾国藩真可谓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哀求
老弟非退不可—狡兔死,走狗烹,两弟兄如果都不退,清廷就会找
题目把兄弟二人都杀掉。这方面除了长时间的面谈外,曾国藩写给
曾国荃的信也很多,说明曾国藩深通帝王统治的权术,很善于避祸。
结果,曾国荃终于同意上疏请求解职回乡(其实他无职可解),清廷
立即批准,还赐给了他两支人参回乡养病之用。可谓极尽侮辱之能
事:你给它消灭了个太平天国,它回报你两支人参。
第二个方面,是可以从家书中看见曾国藩确是中国历史传统上
一贯的“文人统兵”的典范人物。曾国藩全局在胸,不徐不急,他不求
速胜(当然含有养敌自重的用意在内)。打仗时,他并不太忙,相当镇
静,经常同幕僚们下棋谈书谈史谈兵等,他既是总指挥,又是总参谋
长。他的司令部对洪秀全及其他大部队可谓是处于以逸待劳的姿
态。他本人同他的司令部长期设在船队仁,行动方一便,生活简朴,同
太平军的洪秀全及其诸王侯的骄奢淫逸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革命的
腐化了,全力消灭革命的,实际上倒是腹背受敌,背后有个清廷天天
在算计它,反而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生活简朴。成败之数,其实是早
就可以大致判断了。
第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篇幅已不允许,只能点到即止,这就是曾
国藩治家的特别严格。蒋介石编了本《曾胡(林翼)治兵语录》,我看
我们不妨编一本《曾国藩治家语录》,对克服我们的腐败现象,可能
有些用处的。曾国藩的家庭经济,看来有点像兼任经营的地主的味
道。曾写回家的信,几乎没有一封不是告诫家中的第一要事是勤劳
节俭的。他强调家中必须紧紧掌握住“书、蔬、鱼、猪”这四个字,即读
书、种菜、养鱼、养猪。虽然是雇人干的,总是在从事生产呀,比坐吃
山空的死地主总要好得多。他强调没有百年的豪门巨族,只有永远
掌握住“书、蔬、鱼、猪”这些生产,家世才不会彻底垮台。他强调在家
要厚交邻里,不得倚势压人。他指示他在家主持家务的弟弟国华,进
城(湘乡县城)办事,应办毕即回,千万不要去与某父母官往来,避免
结交官府。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不要在地主上做土豪劣绅。曾有时
也派专人带点钱回家,数目都不大,往往是几一f一两银子而已,有时候
还好像是用来周济穷亲戚或穷本家的。总之,曾国藩的治家极严,简
单地说,就是:勤俭持家,不准腐败!
参考资料:严秀-《关于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