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海科院创造蛟龙号优质舱内环境
大海黑暗寂静,深潜器的狭小密闭空间既为潜航员提供了生命保障,同时也带来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记者获悉,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项目组,为“蛟龙勇士”创造了空气质量优良的“室内环境”,并全程实施了心理减压抗压测试和训练。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核心是一个4.8立方米容积的耐压球体,通常3名人员同时入舱,工作时间设计为12小时,应急生存时间为72小时。为确保潜航员作业环境适宜、身心康健,上海交大海科院承担了深海载人潜水器 “环境卫生学控制研究”、“生理、心理监测装备研制”、“潜航员心理、体能和潜水技能训练”等分项目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蛟龙”号舱内湿度控制对保证潜航员精细操作、舱内仪器仪表稳定准确至关重要。专家介绍,他们研制成功优质去湿剂,多次试验中,舱内湿度控制在50%至75%之间,大大低于项目任务书要求的控制目标。此外,舱内消毒器的应用也使布满管线的金属舱达到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人在深潜器内深入数千米海下,水环境理化因素巨变、活动空间受限与精神高度紧张等综合作用下,必然发生应激反应。专家表示,舱内乘员刚开始接触深潜器作业时可能感到新奇、兴奋和某种莫名的恐惧,而后就可能感到枯燥、单调和无味,实际任务中可能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应变力下降,影响时空知觉能力、记忆判别能力、逻辑运算能力等。对此,研究人员针对性开展特殊心理训练,发展出有利于潜航活动的心理品质,包括注意力分配和转移、良好空间定向等,并形成了处置复杂紧急情况的心理准备和技能,确保此次海试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