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令人震撼
--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队长余兴光感叹——
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令人震撼
本报讯 (首席记者任荃)北纬88度26分——在刚刚完成的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船一不小心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最北纪录。然而,在昨天的凯旋仪式上,首席科学家余兴光谈话间却有些沉重:“北冰洋海冰的融化速度令人震撼!搭乘直升机从北纬88度一路飞到北极点(北纬90度),我们看到了大片水塘、冰间水道,甚至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开阔水域。”
北冰洋海冰究竟融化得有多快?沿着“雪龙”船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其消融的速率:1999年首次北极考察,“雪龙”最北到达北纬77度18分;2003年第二次北极考察,“雪龙”向前推进到北纬80度16分;2008年第三次北极考察,这一记录被改写为北纬85度25分。航海记录的不断刷新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正在加深。得益于海冰融化,近11年来,“雪龙”船平均每年向北推进一个纬度。此次,考察队更是从海、空两路创造了我国“最北的科学考察”:领队吴军和余兴光率12名考察队员分两批乘船载直升机成功抵达北极点,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首次在北极点的冰面上飘扬。
海冰的快速消融虽然为“雪龙”船的行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却给科考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为了寻找一块密度较高、表面平坦的大面积海冰,以建立一处“长期冰站”,“雪龙”船载着科考队员一路前行到了北纬86度55分,这一位置已十分接近北极点。随队前行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说,盛夏的北冰洋正处于海冰消融期,密集而疏松的浮冰如脆饼一般,被“雪龙”号坚硬的船头一“咬”就碎,即便要找到一块比较坚硬的大块浮冰作为维持几小时科考的“短期冰站”都不太容易。
受气候变暖影响,北极熊成了北极地区难得一见的“稀有动物”。幸运的是,当船行至楚科奇海,有队员在左舷不远处,看到了正在吃海豹的北极熊。
余兴光表示,摸清北极快速变化对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仍将是未来北极考察的重点。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历时82天,总航程12000海里,共完成135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调查、1个“长期冰站”的海冰气综合考察和8个“短期冰站”的考察、1个北极点站位的观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出席凯旋仪式。
第四次北极考察创下多项中国之最
首次在北极点冰面上布放了冰浮标,发射了抛弃式温盐深剖面探测仪,首次获得2.5米长的北极点冰芯;
成功在北纬87度21分采集到我国迄今在地球最北区域的鱼类生物样品,一条体长18厘米的北极鳕;
首次在北纬88度26分利用生物垂直分层采集器进行了3000米水深的生物采样;
首次在北纬88度24分高纬度地区获得水深3997米的沉积物柱状样,最长柱状样4.4米;
首次在白令海海盆3742米水深完成24小时连续站海洋学观测;
顺利回收2008年布放的综合观测潜标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套线长度超过1300米的极地深水潜标,也是我国第一套观测周期超过1年以上的极地长期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