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1-7辑)(全21册)(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通史,
  品牌: 司马光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802285989

·条形码:9787802285989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四册)

《资治通鉴(套装全4册)》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四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本辑所记,起于南朝宋高祖刘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588),讲述南北朝时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420 年,宋受晋禅,刘裕登位,号为刘宋。424 年,文帝初立。三十余年,劝学招贤,“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元嘉大治。450 年,效霍去病狼山封胥,偏师数路,北伐中原,“赢得仓皇北顾”。453 年,刘劭弑父,文帝晏驾,其后皇室惨剧,前后相续,宗室大坏,骨肉离析。479 年,权臣萧道成,废顺帝自立,是为南齐。道成父子相承,体恤民众,交通北魏,内外差强。尔后诸帝,皆昏庸无状,国事不堪。502 年,萧衍代齐,南梁是立。梁武之初,励精图治,“五十余年,江表无事”,晚岁崇佛,国事始紊。550 年,侯景之乱,攻迫台城,南梁经营,三吴繁华,毁于一时。元帝即位江陵,讨平巨贼,未及三年,西魏袭破江陵,身死异国。敬帝即位,都城南返建康,内忧外患,无可收拾。557 年,禅位权臣陈霸先,南陈因立。霸先英主,志度弘远,惜天不假年,北方日强,陈氏子孙,惟保守一隅,只待隋军大至,金陵瓦解。南朝废兴相继,北国亦然。386 年,北魏始建,自太祖拓跋跬至拓跋嗣,而至魏太武拓跋焘,俱踔厉奋发,北讨柔然,再平夏、燕、北凉。439 年,北方大致划一,南、北对峙势成。自此,或南朝北伐,或北朝南掠,各自怀忿。北魏起于云中,为经略中原,而至平城,孝文慕汉,再迁洛阳,胡服脱尽,满朝衣冠,尽是南风。宣武、胡后执政,宠奸佞佛,豪门竞奢,六镇、尔朱氏之乱相因,北魏分裂东、西。未及数年,宇文篡西魏立周,高氏篡东魏号齐,周、齐攻伐连年,江北纠纷未已。齐帝了无才气,任意荒唐,“小怜玉体横陈夜,周师已报到晋阳”,国势由强入蹇。周武雄才,577 年,整齐师旅,振羽入邺,收齐全境。随即南向,不料未及出师,赍志而殁。周帝冲幼,皇权旁落。581 年,杨坚废静帝自立,隋朝开立基业。588 年,隋师南下,陈后主未料国运,只知悠游。之后,金陵城门即将洞开,后主拥宠姬狼狈入于胭脂井,南朝风流,至此云散,两岸混一只在目前,隋唐盛世,即将上演。本辑结束于此,以终南陈,以启强隋。此百七十余年,山河崩裂,无有宁日。其间立国十数,英主开基于前,子孙毁之于后,每有立新,旧时帝王,概莫能脱。禅位之际,幼帝泣愿“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呜咽惨切,历历在耳,陈陈相因,犹然未悟。良臣悍将,或奔竞沙场,或构谋帏幕,但有稍息,身死主上之手,长城自毁,南北同慨。百姓“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哀叹,向阡陌而流涕”,良可叹泣。豪杰未易伸展,烝民几曾开颜,百年血泪,遍洒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读者到此,宁不戚然?然自东汉末至此,四百余年,中华各族,因分裂而致争竞,因争竞而致交融。胡边鄙人,熏染儒雅之风,汉家男儿,渐浸胡族健气,汉胡至此浑然一体,尔后千数百年,中华少有分裂之虞,皆系此四百年血泪。长夜难明终将明,浊水难清终须清,读者念及,或有欣然。南北诸国,兴替倏忽,人事反复,史迹斑斓。司马光诸人,整理繁乱,裁汰粗秽,得六十余万言,占全书五分之一强,将这百七十年余年史事,一一分付,开列井然,文言质朴,不掩兴亡之叹,烈士嘉言,尽有英挺之气。“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掩卷三叹,慎惕之心油然。《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搪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南朝宋高祖刘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588),讲述南北朝时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6辑·隋 唐(下)(全3册)

《资治通鉴(第6辑)(共3册)》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迄于唐昭宣帝天祐三年(906),讲述中唐、晚唐凡151年之史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 魏(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2辑)(东汉、魏)所记,起于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讲述东汉、曹魏,凡242年之史事。王莽末年,新政纷出,官吏竞利,民众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绿林、赤眉奋起,更始称帝,割据豪强林立。昆阳之战,王莽主力摧折,关中一鼓而下。刘秀乘时而起,假赤眉之手,肃清绿林,25年,称帝洛阳,史称东汉。聚集豪杰,扼杀赤眉,扫荡关东,平灭陇蜀,数年之间,天下一统。光武整顿吏治,减赋休民,六十年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继至,国富民强。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窦氏、邓氏、梁氏继起,诸帝冲幼,皇权集于外戚。桓、灵之间,宦官崛起,穷凶极恶,党锢祸起,士人摧亡,从容赴死,终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竞力,此伏彼起,朝野再无宁日。黄巾兵乱,天下纷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齐冰消。王允运计,吕布反噬,董卓败亡。豪强借镇黄巾、讨董卓之机,众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孙权抵定江东,刘备收众巴蜀,天下三分,东汉名存实亡。220年,曹丕受禅,东汉灭亡,历时195年。221年,刘备帝蜀,229年,孙权称帝江东,三国竞逐,孙刘联和,曹魏独强。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兴兵伐蜀,一鼓荡平。其间,司马氏兴起,外抗吴、蜀,内诛宗室,曹魏皇权旁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刘禅车盖入洛阳,曹魏也将走向尽头,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叶。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曹魏。

此242年,头尾均为天下迸裂之际,潼关内外,兵将纷纷,此去彼往,血染沙尘。但英主良臣辈出,豪杰用命,大称平生,全始终者不在少数,良计嘉言,满纸皆是。阴后、马后、邓后,或辅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东汉历代贤后,大为可观。承平百数十年,朝廷或多有动荡,百姓终少见战火,文治武功,远迈前汉。中原雄起,边境大致清宁,翻看阅览,人意差强。诸般纷繁史事,司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识高迈,两臻佳妙,读来赏心悦目。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 秦 西汉(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本书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一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

本辑所记,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于王莽地皇三年(22),讲述战国、秦、西汉三代(含王莽新),凡425年之史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赵、魏、韩三家分晋,周王室均予承认,将其视为与秦、楚一样的诸侯,司马光以为“先王之礼于斯尽”,周王室纲纪已然堕废,再不能以王室名分节制、仲裁诸侯所为,周朝衰落至于灭亡,皆始于这一节点。《资治通鉴》全书自这一年起始,以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警示君王大臣皆应以此为鉴。

三家分晋之后,诸侯强国再不以周王室为意,兼并加剧,至前256年,周赧王将周室城邑及百姓献于秦国,东周灭亡,诸侯只剩下秦、赵等七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一国独强,依次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至前221年,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芟夷诸侯城池、销天下之兵以待内,贯连万里长城以备胡;废诸侯,立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实行苛政,企望江山传至千秋万代;未料才及身死,陈胜发难,刘、项相随;前207年,秦帝国即告灭亡。霸王项羽异军突起,宰割天下,以暴易暴,忽忽五年,身死国灭。汉高祖刘邦施行宽仁,轻徭薄赋,与民休养,至文帝、景帝,蔚然成治。汉武雄才,立意开边,漠南、漠北争战连年,武功固然赫赫,天下已然疲惫。其后西汉皇室大权盛极而衰,连遇外戚专政,皇权旁落,除宣帝有所振作外,再无西汉前期之辉煌。元帝以降,皇权落入外戚手中,再不能自拔。

至王莽地皇三年(22),天下分崩,更始帝刘玄称帝在即,昆阳之战幕即将拉开,王莽主力殆亡就在目前,民心已然失去,再无掌控之力,历史随即翻开新的一页,本辑结束于此,以终西汉。

此425年,大的朝代更替有二(秦承东周,汉代嬴秦),灭国无算,多伴有血腥杀戮。天下破碎、战火连绵的年代占其太半,其间豪杰纷出,贤才并起,壮士鲜血,洒遍中原。及至承平,也多兴灾患,百姓之悲苦沉沦,不胜记载。翻看阅览,或扼腕切齿、浩叹唏嘘,或感愤振作、踔厉风发,俯仰逸兴,所在非一。

诸般纷繁史事,在司马光等人笔下,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迹斑斓,两臻佳妙,令人叹为观止。

本辑所载:东周部分(前403~前256)(前256年东周灭亡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此35年,用秦国纪年),凡148年;秦部分(前255~前207),凡48年;汉部分(前206~22),凡229年。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7辑·五代十国(全2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七辑:五代十国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所记,起于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907),迄于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959),讲述五代十国,凡五十三年之史事。

907 年,唐哀帝在洛阳下诏“禅位”朱温,国号后梁,定都开封。梁虽称天下共主,但其时晋、岐近在肘腋,燕、前蜀、吴、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各自,襟带山河,安境自保,朱温治下,不过一强藩而已,终及五代,亦不出此例。晋、梁世仇,梁初势大,然晋苦战不屈,克用怀愤去逝,存勗嗣位,潞州、高邑,两胜强敌;923 年,存勗亲率孤旅,悬军出击,一鼓而下汴梁,梁师瓦解,尽并河朔;后梁终结,忽忽一十六年。存勗登位,立都洛阳,国号后唐,布置百官,整顿锋芒,西进灭岐、前蜀。然庄宗得志之余,宠幸优伶,务于聚敛,于是魏州“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庄宗空为豪杰,竟死于乱军之手。926 年,李嗣源乘乱晋位,是为明宗,颇行改革,政局粗安。934 年,闵帝在位,猜忌将领,无故调防,从轲恐惧,起兵凤翔,闵帝出奔,从轲入洛阳自立。936 年,石敬瑭又因调防,惧祸起兵,以燕云十六州乞师契丹,唐师不利,从轲自焚,后唐灭亡,立国至此,一十四年。石敬瑭登位,国号后晋,父事契丹,交割燕云,岁贡金帛,两下相安。944 年,石重贵在位,与契丹生隙,947 年,耶律德光大举南下,后晋败亡,立国仅一十二年。胡族蹂躏,两京涂炭,民众奋起,辽帝被迫北返,晋阳刘知远乘虚南下,占据洛阳,进位称尊,是为后汉。知远不久即逝,隐帝即位,诛杀大臣,郭威含愤起兵,隐帝兵败身死,郭威为部下推举,黄袍加身,建立后周,至知远建立后汉,四年而已。郭威颇事整顿,柴荣相继,数年之间,后周吏治变化,士卒精强,出兵四伐,无往不利。未料正当努力之际,959 年,帝星殒落,幼帝进位,后周光明,顿时暗淡。黄河两岸战火连年不休,其余割据,志在自安。五代前期,蜀、吴占据益、扬地区,屏障江南,北方虽有攻略,不能逞志,因此吴越、楚、南汉、闽等弱小均能划境自保。至于晚期,诸国经兼并,或有内变,余南唐、吴越、南汉、后持,江淮屏障,已然可危。随后,北周内部,陈桥兵变将起,黄袍又将加于赵氏之身,五代史诗,金戈铁马,终于一袭锦衣,世事变幻,一至于斯。本辑结束于此,以终五代十国,以启北宋。

这五十三年,是华夏变乱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中原风云,未曾稍歇,乱世之下,利益相交,人人自危,所有杀伐,或起旧怨,或起惧祸,人主登极,多有出于自料;五代相继,兴替只在旋踵,中原物力,多付于战资,百姓固然流离,君主亦未能安宁,在位之时,内外俱废,吏治民生,非不肯关心,但力不能及尔;此间,座上十数,虽少令主,亦未见暴人,天下不能定一,形势使然。南方诸国,本出身藩镇,时局动荡,举首四顾,无枝可依,所为亦不过安身立命,翼护之下,百姓命运,远胜中州,其立国年数,亦远长于北方正统;江南有此安宁,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所蓄财力,其后尽为赵氏所用,为北宋富盛,奠定基础。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5辑·隋 唐(上)(全3册)

《资治通鉴:第五辑·隋唐(上)(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本辑所记,起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迄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讲述隋至盛唐,凡168年之史事。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

目录

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四册)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420~423)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179年(424~427)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七年(428~430)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431~435)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436~441)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442~446)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447~450)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451~452)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大明二年(454~458)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459~464)

卷第一百三十 宋纪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宋明帝泰始三年~六年(467~470)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宋苍梧王元徽三年(471~475)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 宋苍梧王元徽四年~宋顺帝升明二年(476~478)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元年~齐武帝永明元年(479~483)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齐武帝永明二年~七年(404~489)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 齐武帝永明八年~十年(490~492)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

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 齐明帝建武二年~三年(495~496)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 齐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497~498)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齐和帝中兴元年(501)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 梁武帝天监元年~三年(502~504)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 梁武帝天监四年~六年(505~507)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 梁武帝天监七年~十三年(508~514)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纪四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十七年(515~518)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普通四年(519~523)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 梁武帝普通五年~六年(524~525)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526~527)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531~532)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533~534)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三年(535~537)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年(538~544)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545~546)

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1~552)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梁元帝承圣二年~三年(553~554)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梁敬帝绍泰元年~太平元年(555~556)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 陈武帝永定元年~三年(557~559)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陈文帝天嘉元年~三年(560~562)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陈文帝天嘉四年~天康元年(563~566)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陈宣帝太建三年(567~571)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 陈宣帝太建四年~六年(572~574)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陈宣帝太建七年~八年(575~576)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 陈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577~579)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1~583)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祯明二年(584~588)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6辑·隋 唐(下)(全3册)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唐肃宗至德元载~二载(756~757)

卷第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唐肃宗至德二载~乾元元年(757~758)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唐肃宗乾元二年~上元元年(759~760)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唐肃宗上元二年~唐代宗广德元年(761~763)

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纪三十九 唐代宗广德元年~永泰元年(763~765)

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纪四十 唐代宗永泰元年~大历八年(765~773)

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纪四十一 唐代宗大历九年~大历十四年(774~779)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建中二年(779~781)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唐德宗建中二年~三年(781~782)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纪四十五 唐德宗建中四年~兴元元年(783~784)

卷第二百三十 唐纪四十六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784~785)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唐德宗贞元元年~三年(785—787)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唐德宗贞元三年~七年(787~791)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纪五十 唐德宗贞元八年~十年(792~794)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唐德宗贞元十年~十六年(794~800)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1~805)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唐宪宗元和元年~四年(806~809)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纪五十四 唐宪宗元和四年~七年(809~812)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唐宪宗元和七年~十一年(812~816)

卷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四年(817~7 819)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唐穆宗长庆元年(819~821)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唐穆宗长庆元年~二年(821~822)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唐穆宗长庆三年~唐文宗太和二年(823~828)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唐文宗太和三年~七年(829~833)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唐文宗太和八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4~837)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唐文宗开成三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38~842)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唐武宗会昌三年~四年(843~844)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唐武宗会昌四年~唐宣宗大中三年(844—849)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唐宣宗大中四年~大中十三年(850~859)

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 唐懿宗成通元年~八年(860~867)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 唐懿宗成通九年~十年(868~869)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纪六十八 唐懿宗成通十一年~唐僖宗乾符三年(870~876)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纪六十九 唐僖宗乾符四年~广明元年(877~880)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纪七十 唐僖宗广明元年~中和二年(880~882)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 唐僖宗中和二年~四年(882~884)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唐僖宗中和四年~光启三年(884~887)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唐僖宗光启三年~文德元年(887~888)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 唐昭宗龙纪元年~大顺二年(889~891)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唐昭宗景福元年~乾宁元年(892~894)

卷第二百六十 唐纪七十六 唐昭宗乾宁二年~三年(895~896)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唐昭宗乾宁四年~光化二年(897~899)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唐昭宗光化三年~天复元年(900~901)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纪七十九 唐昭宗天复二年~三年(902~903)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 唐昭宗天复三年~天祜元年(903~904)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唐昭宗天祜元年~唐昭宣帝天祜三年(904~906)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6辑·隋 唐(下)(全3册)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汉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汉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汉和帝永元四年~元兴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阳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汉冲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桓帝永寿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汉桓帝永康元年~汉灵帝建宁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汉灵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汉献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汉献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汉献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汉献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龙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卷第八十 晋纪二 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宁五年(273~279)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晋武帝太康元年~九年(280~288)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晋武帝太康十年~晋惠帝元康八年(289~298)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晋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年(299~300)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晋惠帝永宁元年~太安元年(301~302)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晋惠帝太安二年~永兴元年(303~304)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晋惠帝永兴二年~晋怀帝永嘉二年(305~308)

卷第八十七 晋纪九 晋怀帝永嘉三年~五年(309~311)

卷第八十八 晋纪十 晋怀帝永嘉六年~晋愍帝建兴元年(312~313)

卷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 晋愍帝建兴二年一四年(314~316)

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晋元帝建武元年一大兴元年(31 7~318)

卷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 晋元帝太兴二年一四年(319~321)

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晋明帝太宁元年(322~323)

卷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 晋明帝太宁二年~晋成帝咸和二年(324~327)

卷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 晋成帝咸和三年~六年(328~331)

卷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 晋成帝成和七年~成康三年(332~337)

卷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 晋成帝咸帝四年~七年(338~341)

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晋成帝成帝八年~晋穆帝永和三年(342~347)

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六年(348~350)

卷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十年(351~354)

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升平三年(355~359)

卷第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晋海西公太和三年(360~368)

卷第一百○二 晋纪二十四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369~370)

卷第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晋简文帝成安元年~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1~375)

卷第一百○四 晋纪二十六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376~382)

卷第一百○五 晋纪二十七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383~384)

卷第一百○六 晋纪二十八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385~386)

卷第一百○七 晋纪二十九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387~391)

卷第一百○八 晋纪三十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392~396)

卷第一百○九 晋纪三十一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晋安帝隆安三年~四年(399~400)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晋安帝隆安五年~元兴元年(401~402)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晋安帝元兴二年~三年(403—404)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晋安帝义熙元年~四年(405~408)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晋安帝义熙五年~六年(409~410)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晋安帝义熙七年~十年(411~414)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十二年(415~416)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十四年(417~419)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 秦 西汉(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资治通鉴》译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宋神宗奖谕诏书

宋史司马光传

执行编译教授简介

卷第一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周纪二 周显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周纪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汉纪一 汉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汉纪五 汉高后元年~汉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汉纪六 汉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汉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汉纪九汉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汉纪十汉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 汉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天汉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天凤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汉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汉宣帝神爵四年~黄龙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竟宁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建始元年~阳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绥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汉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王莽始建国元年~天凤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王莽天凤二年~地皇三年(15~22)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7辑·五代十国(全2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5辑·隋 唐(上)(全3册)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隋文帝开皇九年-十一年(589-591)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十九年(592-599)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仁寿三年(600-603)

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隋文帝仁寿四年-隋炀帝大业三年(604-607)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 隋炀帝大业四年一八年(608-612)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 隋炀帝大业九年-十一年(613-61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隋恭帝义宁元年(616-617)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 唐高祖武德二年-四年(619-621)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卷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 唐高祖武德五年-七年(622-624)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唐高祖武德七年-九年(624-626)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 唐高祖武德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年(626-628)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唐太宗贞观二年-五年(628-631)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唐太宗贞观六年-十一年(632-637)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十四年(637-640)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七年(641-643)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九年(643-645)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二十二年(645-648)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六年(648-655)

卷第二百 唐纪十六 唐高宗永徽六年-龙朔二年(655-662)

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 唐高宗龙朔二年-咸亨元年(662-670)

卷第二百○二 唐纪十八 唐高宗成亨二年-开耀元年(671-681)

卷第二百○三 唐纪十九 唐高宗永淳元年-唐则天皇后垂拱二年(682-686)

卷第二百○四 唐纪二十 唐则天皇后垂拱三年一天授二年(687-691)

卷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 唐则天皇后长寿元年-通天元年(692-696)

卷第二百○六 唐纪二十二 唐则天皇后神功元年-久视元年(697-700)

卷第二百○七 唐纪二十三 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唐中宗神龙元年(700-705)

卷第二百○八 唐纪二十四 唐中宗神龙元年-景龙元年(705-707)

卷第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 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08-710)

卷第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 唐睿宗景云元年-唐玄宗开元元年(710-713)

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 唐玄宗开元二年-五年(714-717)

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纪二十八 唐玄宗开元六年-十三年(718-725)

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二十一年(726-733)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九年(734-741)

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纪三十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六载(742-747)

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纪三十二 唐玄宗天宝六载-十二载(747-753)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唐肃宗至德元载(754-756)

……[看更多目录]

序言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项,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曰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救、刘恕、范租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冶通鉴》,其意在于“冶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更多商品
EKING S515 MID 移动互联网终端(黑色 5寸触控屏 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 支持中国电信3G网络)
Viliv S5 Premium Air MID 移动互联网终端(4.8寸触控屏 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 支持中国移动3G网络)
Viliv S5 Premium Air MID 移动互联网终端(4.8寸触控屏 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 支持中国联通3G网络)
宇达电通MIO 乐游 S550 车载导航仪
宇达电通(Mio)GPS导航仪 乐游308L
视觉奇观(最精彩的视觉享受)(套装共6册)
虫子(视觉奇观)
天气(视觉奇观)
南北极(视觉奇观)
森林(视觉奇观)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