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分类: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
品牌: 丛晓春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2206168X/9787122061683
·条形码:978712206168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讲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并提出了空气污染的综合预防措施;第2章介绍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第3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第4章阐述了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第5章阐述了通风技术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第6章主要针对空气中微粒污染控制机理及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第7章主要是气态污染物控制;第8章则是细菌和病原体的去除方法介绍;第9章阐述了污染物的稀释控制法,主要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第10章对特殊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做了介绍。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对室内环境关注人员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空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1.1 室内环境质量问题
1.2 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1.2.1 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
1.2.2 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物来源
1.2.3 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的控制措施
1.3 空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
1.3.1 污染物源头治理
1.3.2 通风稀释和合理气流组织
1.3.3 空气净化
1.3.4 室内空气品质的全过程控制
1.4 室内空气品质标准与规范
1.4.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1.4.2 室内空气品质标准与规范
参考文献
第2章 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
2.1 空气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
2.2 颗粒物的发生量
2.2.1 燃烧发尘量
2.2.2 香烟(熏)发尘量
2.2.3 人员发尘量
2.2.4 办公设备发尘量
2.3 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发生量
2.3.1 VOCs的发生量
2.3.2 二氧化碳(CO2)的发生量
2.3.3 硫氧化物SOx
2.4 有害细菌、病原体、病毒的发生量
2.5 室内余热、余湿的发生量
2.5.1 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
2.5.2 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
2.5.3 室内开放湿表面散湿
参考文献
第3章 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3.1 颗粒污染物的迁移
3.1.1 颗粒物的迁移模型
3.1.2 颗粒物穿透的气流量的确定
3.2 气态污染物的迁移
3.2.1 气态污染物散发迁移的描述
3.2.2 人员扰动的描述方法
3.2.3 污染物扩散的计算
3.3 热湿气体的迁移分析
3.3.1 室内余湿的迁移
3.3.2 自然渗透条件下余热的迁移
参考文献
第4章 空气污染源的控制
4.1 有限空间的密闭
4.1.1 密闭罩的基本形式
4.1.2 影响密闭罩性能的因素
4.1.3 密闭罩计算
4.1.4 通风柜
4.2 气流诱导与隔断
4.2.1 大门空气幕
4.2.2 吹吸式排风罩
4.2.3 气幕式排风罩
4.2.4 热过程排风罩
4.3 负压排风
4.3.1 负压隔离病房空调设计原则
4.3.2 负压隔离病房气流组织
4.3.3 负压隔离病房的压力控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空气质量改善的通风措施
5.1 自然通风
5.1.1 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
5.1.2 自然通风量的计算
5.2 机械通风
5.2.1 局部通风
5.2.2 全面通风
5.2.3 事故通风
5.3 局部送风
5.3.1 风扇
5.3.2 喷雾风扇
5.3.3 系统式局部送风
5.3.4 系统式送风装置的运行管理
5.3.5 行车司机室降温
5.4 循环风
5.4.1 洁净空调系统循环风
5.4.2 煤矿可控循环风
5.5 诱导通风
5.5.1 诱导通风工作原理
5.5.2 地下车库的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
5.5.3 地下车库无风管诱导风机通风系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气体中颗粒物的分离技术
6.1 重力沉降室
6.1.1 重力沉降室工作原理和分类
6.1.2 重力沉降室设计与计算实例
6.1.3 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
6.1.4 应用实例
6.2 离心力分离
6.2.1 工作原理、结构尺寸、分类和除尘性能影响因素
6.2.2 设计计算
6.2.3 选型方法和选型注意事项
6.3 过滤
6.3.1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6.3.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6.3.3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和选择
6.3.4 颗粒层除尘器
6.4 电除尘器
6.4.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6.4.2 电除尘器的分类
6.4.3 电除尘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有害气体的净化
7.1 吸收
7.1.1 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7.1.2 吸收设备的分类
7.1.3 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
7.2 吸附
7.2.1 吸附原理
7.2.2 吸附装置的类型
7.2.3 吸附装置的选择原则和选型
7.2.4 吸附净化法的应用
7.3 催化转化法
7.3.1 催化作用
7.3.2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7.3.3 催化反应器
7.3.4 影响催化转化的因素
7.3.5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应用
7.4 其他净化方法
7.4.1 燃烧法
7.4.2 冷凝法
7.4.3 膜分离法
7.4.4 生物法
参考文献
第8章 细菌与病原体的去除
8.1 空气离子化
8.1.1 等离子体的产生机理及分类
8.1.2 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8.1.3 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
8.2 纳米过滤材料
8.2.1 纳米应用技术概述
8.2.2 纳米材料净化空气中粉尘方面的应用
8.2.3 纳米材料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8.3 医院空调净化措施
8.3.1 医院空气污染特征
8.3.2 医院空气污染控制
8.3.3 医院净化要求
8.3.4 空调净化系统方式
8.3.5 洁净室气流组织形式
8.3.6 空气过滤器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参考文献
第9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9.1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9.1.1 风
9.1.2 湍流
9.1.3 大气的温度层结
9.1.4 大气稳定度
9.2 烟气的抬升高度
9.2.1 影响烟气抬升的因素
9.2.2 烟气抬升高度的公式
9.3 污染物落地浓度
9.3.1 高斯扩散模式
9.3.2 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9.3.3 熏烟扩散模式
9.3.4 扩散参数的确定
9.3.5 影响浓度的时间因素
9.4 烟囱计算
9.4.1 烟囱高度的计算
9.4.2 烟囱出口直径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10章 特殊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控制
10.1 地下汽车停车场
10.1.1 地下汽车停车场通风与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
10.1.2 地下汽车停车场通风量与排烟量的确定
10.1.3 常用的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
10.2 隧道
10.2.1 隧道空气污染特征
10.2.2 通风要求
10.2.3 通风量和风压
10.2.4 通风方式的选择
10.3 地下建筑
10.3.1 地下建筑空气污染特征
10.3.2 地下建筑工程需风量计算
10.3.3 地下风道和峒室的通风管道布置形式
10.4 热车间
10.4.1 热车间自然通风计算
10.4.2 隔热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不再仅满足于拥有住房,而是要求一个集舒适性、美观性、功能性和安全性于一体的建筑物及建筑室内环境。而空气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空气污染就变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重要事情,空气污染控制的技术和手段也成为人们迫切需要的和环境保护事业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的一部分。
空气污染以围护结构为界可分为室外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污染浓度有时甚至高出室外几十倍、上百倍,而人类80%~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室内烟尘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及肥胖症等被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10大威胁。报告指出,尽管空气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室外,但是人们长期生活在室内,因此人们受到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空气污染。专家认为,继“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
据统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据统计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是由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目前中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已经达到11.1万人,超额急诊数达430万人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07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一份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调查表明,在该院接诊的白血病患儿中有九成患儿家庭在半年内曾经装修。专家据此推测,室内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是小儿白血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而其中35%为儿童。据统计,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5%,其中1~5岁儿童患病率高达85%。因此,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已提到日程上来。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讲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系统掌握建筑环境空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从事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的控制、设计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打下基础。
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并提出了空气污染的综合预防措施;第2章介绍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包括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有害细菌、病原体、病毒和室内余热、余热发生量;并在第8章对细菌和病原体去除方法进行介绍;第3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对颗粒、气态污染物以及热湿气体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述;第4章阐述了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污染,并对主要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论述;第5章阐述了通风技术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第6章主要针对空气中微粒污染控制机理及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第7章主要是气态污染物控制,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等;第9章阐述了污染物的稀释控制法,主要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第10章对特殊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做了介绍。
文摘插图:

(2)终点控制
如上所述既然室内污染源是不可能完全消除或避免的,所释放的污染物,哪怕是低浓度的也可能会对室内人员的健康舒适性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通过稀释与净化的手段实施污染物控制,最终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的要求浓度,也就是通过向室内送入新风量或通风、净化方式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注意在此只是“改善”而非“解决”。这种方法称为室内空气污染的终点控制方法。
低浓度的空气污染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而这种“不舒适”感觉主要表现为使人感觉有异味和刺激。由于许多低浓度污染对人体均有某种异味和刺激,有可能在人的心理上、精神上造成伤害,导致人体潜在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长期感觉这种不佳的空气质量对人们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干扰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就告诉人们,终点控制与起点控制的共同弊端是既不可能完全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也不可能最终解决室内空气的质量问题。
(3)过程控制
人们往往认为室内空气质量是人感觉的产物,因此室内只是有人居住、活动时,才会产生空气质量问题。在房屋的设计、施工及最初使用过程中没有人会顾及到室内空气质量,也没有人会考虑到对今后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实际上室内空气品质既不是一开始形成的也不是最终由单一方法所能解决的,许多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就是因为从“开始”到“最终”的全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所引发的。因此必须提出“全过程”控制理念。这个全过程控制应该包括设计、施工与管理。可以说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室内空气品质的雏形。如果在设计阶段没能充分考虑到影响空气品质的所有因素,并确定相应的控制工作区空气品质的措施。如果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材料与结构造成的尘埃、湿气的积累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增多,没有考虑到施工垃圾的清除与结构表面的清洁。在设备安装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过滤器更换,凝结水排出等问题,就会给以后室内空气品质留下隐患,有的甚至在日后是难以解决,尤其是微生物污染。因此不强调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控制,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