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滕星著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9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510051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按研究领域共分为三篇,上篇:《理论篇》,一方面是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研究方法及重要理论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中篇:《实践篇》,在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在中国本土开展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就中国教育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教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描述与阐释。下篇:《访谈篇》,主要收录了本人近几年来对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本书的文末附有教育人类学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滕星,男,汉族,1953年生,浙江绍兴人,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教师教育协会(WFATE)常务理事。曾获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高级学者基金、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及合作研究。主持国内外10余项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术专长领域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在《民族研究》、“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二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目录
上篇理论篇
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历史与现状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
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
全球化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中篇实践篇
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中国本土化阐释——山区拉枯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社区变迁与双语、双文化教育——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社区变迁及学校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综述
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下篇访谈篇
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
人类学田野工作教育研究——一个教育人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忿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奥格布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性知识
附录:教育人类学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历史与现状
教育人类学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并通过科际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它萌芽于17世纪中期,形成于20世纪。随着欧洲德奥等国人们对二战的反思,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理论与体系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德奥等国的人类学与美国人类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术传统。由此,教育人类学也形成了以德奥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9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多元主义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科教兴国成为世界各国的立国指导思想,教育人类学也随之成为国际社会科学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
一、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
(一)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人类学学科形成的历史缘由可追溯至被欧洲大陆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unel Kont,1724—1804),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同时开设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