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

分类: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郑晶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32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7911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拟以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之一——“要素配置”为切入点,围绕要素贡献、要素报酬差异、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以及要素贫困和要素赋权四个层面来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
作者简介
郑晶,女,管理学博士,讲师。1980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2008年6月半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经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迄今为止,在《改革》、《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核心期刊以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1项,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农业部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目录
摘要
1导论
1.1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2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1.2.1研究思路和方法
1.2.2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1.3 本书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2.1经济增长理论简要回顾
2.1.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
2.1.2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斯旺模型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1.4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模型中的经济增长
2.1.5 新制度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2.2生产率的测度与分解
2.2.1生产率概念及其发展沿革
2.2.2生产率的度量方法
2.2.2.1计量经济学方法
2.2.2.2指数方法
2.2.2.3DEA方法
2.2.2.4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2.3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2.3.1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概述
2.3.2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2.3.2.1国外研究动态
2.3.2.2国内研究动态
2.3.3简要的评述
2.4分析框架
2.4.1相关概念解析
2.4.2逻辑思路与方法选择
3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1988-2005
3.1中国农业制度变迁:1978-2005
3.2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3.2.1农业生产函数的选择
3.2.2数据选取
3.3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3.11988-2005年农业增长阶段划分
3.3.2分阶段估计结果
3.3.3分地区估计结果
3.4小结
4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报酬的差异分析
5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测度——基于非参数DEA方法
6要素贫困、要素赋权与制度创新
7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绩效:以广东省为例
8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1993-2004
9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附表
第四章附表
第五章附表
第八章附表
第四章附图
后记
书摘插图
1导论
1.1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三农”问题的尖锐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崭新阶段:农业功能的外延不断拓展,由单纯的食物保障向原料供给、创汇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延伸;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耕地、淡水、农业基础设施等)约束,进入了一个全面“紧平衡、高价位”的时代,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供求格局及贸易机制的影响日益深刻;我国农业正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的重要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概括了新农村的内涵,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