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张立波 著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92印刷时间: 2002/0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4782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后现代主义是世纪之交一道朴朔迷离的思想风景。本书把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置于后现代主义的坐标系中,回顾其弥漫播撒,追溯其西方缘起,铺陈当代中国知识状况的后现代境遇,表达一种反思的、审慎的现实关怀。
借助于后现代思想家的启示,本书考察了哲学、实践和人的发展历程,特别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实践观和人的观念,梳理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轨迹,批判地分析了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社会思潮。本书认为,无论是“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是一个阐释和理解的过程,重要的是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促成理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
张立波,1968年4月生,山西省喜县人。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自1993年9月开始,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参编著作2部,在《北京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后现代境遇
一、后现代在中国:氛围与意象
二、后现代的源起;问题与主义
三、后现代在中国;作为一种认知代码
四、马克思的凸显
第二章 哲学的终结
一、解构;德里达与马克思
二、后哲学;罗蒂与马克思
三、起向生活世界
第三章 实践的登场
一、文化实践;詹姆逊与马克思
二、实践反思;布迪厄与马克思
三、实践的逻辑
第四章 主体的命运
一、把人道主义,阿尔都塞与马克思
二、超越人道主义;海德格尔与马克思
三、人的前景
第五章 文化身份的重构
一、保守主义及其误区
二、民族主义及其困境
三、自由主义及其局限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