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分类: 图书,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林奕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8067270
·条形码:978730806727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讲述了:“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作者简介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媒体推荐他很有辩才——既同闲杂人等辩,也与自己辩,什么都有道理,什么道理都可以在他这边。看林奕华的文章,我庆幸世界处处都是“不对”要是一切称心如意,大概他不会拿起笔来,气急败坏地写,如泣如诉地写。
——迈克
编辑推荐《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第一个将香港形容为孤儿院的人如果是天才,我很乐意饰演拾人牙慧的蠢才。
上帝创造女人,但不包括“香港女人”。
大学,为何不是培养更多有承担感和道德勇气的学生(及学者),而是替犬儒与机会主义者制造了温床,或避难所?
年轻,如果就是必须与一个无时无刻不想把自己摔倒的巨人进行徒手搏击,请问一切自命“青春”的成年人,可会愿意为了体会这种感受而放弃手上所持的权柄和武器不用?
当幻想遇上幻想,幻想只有破灭。现在那么多人愈谈恋爱愈对“对象”失望,愈对“对象”失去乐观和信心,便是因为睁着眼睛地盲饿。
我认为“戆居”是不足畏的,甚至,当人人都视蚀底如死,少几个“精明”的,多几个没所谓的,反而是社会之福。
目录
代序 恨香港
Ⅰ 永远的香港人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成为张艾嘉
帮莫文蔚改名
假王菲之名
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娱乐圈?
情歌已死
K歌时代
新片开画的日子
长剧
永远的香港人
仙蒂瑞拉的水晶鞋
娼妓作为隐喻
在水泥地上种花
穿上符号
香港圣人
千年一次的作秀
香港人喜欢的韦小宝
最后一次庙会
承认妒忌欣宜的没有几个
《老港正传》:“被动”的香港
香港是座孤儿院
Ⅱ 香港靓女多不多
Re-inventing Hongkong Women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摩登女性
小姐还是太太
我太强
有事钟无艳
情人节你快乐吗?
I Shop,Therefore I am
香港靓女多不多?
丑女启示
Power is sex
水着
为什么女人不愿意长大
戏剧里的女人
女人就是女优
女人仔
师奶与娇妻
师奶兵团攻陷香港
拯救性感
女人不坏
假如明天我变成女人
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
样板香港女
Ⅲ 从小香港人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大学生的八卦与功利
谢霆锋启示录——给教育界
当梅艳芳已成过去
子女之爱
知识分子的下场
愚昧的“儿童”
青年与权力
“好学生”
我不入大学,谁入大学
罢考太好了
进入十六岁
等待香港
十七岁学生族之适者与生存
我不明白
从小香港人
Ⅳ 好Intellectual
凡人与狗,不得进入
《号外》震荡——从八月《号外》的“中文运动”说起
大学讲师
知识分子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
詹瑞文反转香港剧场界
附录 公开的情书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铁不成铜”的恨,也是陈异那阕《恨情歌》的恨。有段时间想到走,事实上也坐言起行,在某年的夏天,一个人流落某城,等候申请的回复。
要去领回护照的下午,也是一个人,我在使馆坐落的街角咖啡店叫了支可乐。当地的服务不像这里,汽水是瓶子跟玻璃杯一并上的,顾客还可以要求冰块。后来,我从使馆出来,再次路经咖啡店,心情因为申请的成功而轻快似生了翼,便在它的门口来回转了两圈。
签证是四年的,我却在第四个月便回了香港。之后,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一上飞机就有逃避现实之感——有待解决、处理的问题,统统不在另一头的目的地,所以才会把它当成偌大的被窝——累了,要做梦才爬进去。清醒的时候,当然全部留给香港。
正式居民的身份,如是在跟“她”聚少离多的情况下失效。去年夏天,我托朋友找回为我办申请手续的律师商议,她说:“放手罢。”——俨如一段婚姻的仳离。
对于“他乡”,我有丰富的感情,只不过我也知道,我更渴望香港好。
而,一些曾经在她身上得齐料的人们,都不再对这块地方抱有期望了——尤其当初的归属感,只是出于单纯的感性。于是,他们一边瞧她不起,一边剥削她的物资,并且随时作好离开的准备。
文摘Ⅰ 永远的香港人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因为我不是灰姑娘,我不需要玻璃鞋。因为我不指望被神仙打救,所以我不迷信童话。因为我已看得太多太多的荷里活电影,我对公式化的梦想成真已非常厌倦。因为如果我不想做这些幻想的奴隶,我便必须从童话世界走出来,鼓起勇气面对被童话说书人形容为十分可怖、丑陋的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纵然千疮百孔,但不见得会比那刻意被愈描愈虚幻的童话世界更恐怖。因为童话其实不仅用来哄孩子入睡,它还可以把成年人如你和我催眠。作为一个中国(香港)人,我已经够自卑和没有自信了,我最需要的是学习脚踏实地和进步,而不是再多看几部周星驰的电影来麻醉或暂时忘记我对自己的不满,甚至是自我憎恨。我如果不想做一个后现代阿Q,我首先要停止幻想自己也有“特异功能”。
由《赌圣》到《少林足球》,大部分周星驰所扮演的角色看上去都是平平无奇,其实是真人不露相——若不是天生神拳,就是拥有神腿。而这些角色的际遇又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先是怀才不遇,饱受欺压,继而忍无可忍,最后天赋的神力会助他反败为胜,从此平步青云。这条方程式和《仙履香缘》(Cinderella)如出一辙,所以我一直都说周星驰就是灰姑娘的男装版。而当男性观众在看《赌圣》、《新精武门》和《少林足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投射,其实与女性观众在看《仙履奇缘》时是一样的——周星驰情意结之于男性,就是灰姑娘情意结之于女性。
灰姑娘和周星驰电影中的人物最为相似的一点,便是她和他(们)都要“忍辱负重”。但周星驰所谓的“屈辱”,往往只是跟钱有关。没有钱,一个人便没有力量,连站都站不起来。《少林足球》的那群落难少林子弟,虽然口口声声“理想破灭”,电影却从头到尾没有交代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究竟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破灭。是发扬少林精神失败吗?但在世界各地不是一直有人在推广少林?还是要把少林精神推向更高层次?如果后者是他们的“理想”,我便无法理解打赢片中的球赛对于达致这个抽象的目标有何作用。但我完全明白球赛的结果将是他们能否脱贫的关键,所以观众才会紧张比赛的输赢——谁不关心一百万奖金花落谁家?
有钱才能“兑现”别人的尊重,没有钱便不是“人”,因而不论受过多少挫折和自我否定,只要赚到钱,自我感觉随之亦会变得良好——是实际利益让这一群少林子弟重拾信心,而这也正是《少林足球》派给观众的定心丸。
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幻想”的价值明显比“理想”更高——当现实不过是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