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

分类: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工业,
品牌: 吴敬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7068566
·条形码:9787807068563
·包装版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推出来的一本力作,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的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相统一。
作者简介吴敬琏,经济学家,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管理学会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媒体推荐吴敬琏教授所写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这本书以著名经济学家敏锐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的经济学、历史、哲学和现代技术的专业知识,从广阔的国际视野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和转换问题,将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将是一部在中国经济学宝库中留下重要位置的书。
——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选题意义重大,逻辑脉络清晰,论证严谨周密,对策措施针对性强,不仅对制定“十一五”规划及目前的若干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后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政策制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的确是一本值得细读、深思评将被经济发展现实不断印证的好书,不仅能使读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而且可以使读者体验与当代经济学人家进行思想对话的愉悦。
——杨伟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推出来的一本力作,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的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相统一。很多人说增长模式转变是知易行难,实际上是行难知亦难。该书不但给了我们“知”。更将知与行结合,给了我们抉择的方向和行动的具体政策,这也是该书另一个重要的贡献。
——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是2008年10月最新增订推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心血凝结之作!学习科学发展观推荐读本!
目录
1.导论
1.1 写作缘起/3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8
1.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8
1.2.2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9
1.2.3 Ⅰ、Ⅱ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10
1.2.4 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划分/12
1.3 本书的结构/14
2.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21
2.1.1 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21
2.1.2 理论概括一: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矛盾激化/22
2.1.3 理论概括二: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23
专栏2.1 从“工业化论战”到斯大林工业化路线的确立/25
2.1.4 理论概括三:从“霍夫曼定理”到“重化工业化阶段”/29
2.1.5 理论概括四: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30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32
2.2.1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革命性转变/33
2.2.2 现代经济增长/36
2.2.3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看新型工业化道路/39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41
2.3.1 “苏联现象”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41
2.3.2 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从“奇迹”到危机/43
专栏2.2 东亚金融危机/47
3.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51
3.1.1 现代技术(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52
3.1.2 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化/56
3.1.3 革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62
专栏3.1 通用目的技术(GPT)/63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64
3.2.1 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64
专栏3.2 金万堤论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运动”/68
3.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72
3.2.3 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够对提高效率起重大作用?/74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77
3.3.1 信息技术创新的三次浪潮/78
专栏3.3 硅谷为什么成为创新者栖息地?/79
专栏3.4 部分国家的信息化战略/81
3.3.2 计算机生产率悖论:ICT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85
3.3.3 I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87
4.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95
4.1.1 早期增长模式在中国影响深远/95
4.1.2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在中国/97
专栏4.1 毛泽东论中国工业化/103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105
4.2.1 1979年和1981年的两次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105
4.2.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除/106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110
4.3.1 负面效应的综合表现:“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110
4.3.2 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115
4.3.3 过度投资扭曲了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积累/123
5.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出口导向战略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131
5.1.1 从进口替代全面转向出口导向/132
专栏5.1 出口导向战略/132
5.1.2 出口导向政策支持了高速增长/137
5.2 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问题/138
5.2.1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支持了粗放增长模式/139
5.2.2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影响宏观经济稳定/140
专栏5.2 台湾从奇迹到危机的经历/141
6.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151
6.1.1 鼓励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151
6.1.2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156
专栏6.1 供应链管理/158
6.1.3 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效率/162
6.1.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163
6.2 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165
6.2.1 以技术进步为例/166
6.2.2 以发展服务业为例/174
6.2.3 以信息化为例/176
6.3 改革攻坚,建立健全集约增长的制度基础/178
6.3.1 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178
6.3.2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180
6.3.3 注重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建设/180
6.3.4 改革科学和教育体制,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182
6.3.5 坚持信息化与改革同行,普及应用信息通信技术/183
6.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184
6.4.1 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184
6.4.2 履行政府应有职能,建设有效政府/185
6.4.3 建设有限和有效政府需要的配套财政改革/190
附录
1.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2004)/195
2.“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203
3.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207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表
名词索引表
初版后记
修订版附记
增订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对错,都比通常所想的更为有力。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被这些思想统治着的。很少例外。讲求实际的人们自以为能够与所有精神世界中的影响绝缘,到头来不过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①在经济增长模式与工业化道路问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投资热潮和产业结构重型化运动,是特殊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的产物。但是,由于这一潮流的倡导者引用20世纪上半期某些经济学家的论著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使许多人误以为投资驱动的增长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常规,“‘重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乃是当代发展经济学的定论。结果,有关我国是否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化”这个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的争论刚刚开始,就有主流传媒满怀信心地宣称:“现在,政府、学界和企业界显然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②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已经经历过好几次重大的革新,增长理论已经有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争论的有关文献就会发现,“重化工业化”的支持者所引以为据的观点,基本上出自50年代以前的发展经济学文献。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讨论中国的实际问题以前,有必要先对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相应的增长理论演变的全过程作一番系统的梳理,以便确定应当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我们面对的问题。
后记中国经济在2005年11月本书初版问世以来两年多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模式(2007年以后在官方文件中改称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不仅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需要。前一种模式的特点,是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后一种模式的特点,则是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目前中国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都与我们没有能够实现这种转变有关。因此,这本书所讨论的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病及其根源、转变增长模式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如何建设有利于增长模式转变的经济、政治、文教、科研体制等问题,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前两个版本的一个重大缺点,是没有对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增长模式的一项重要补充,即出口导向战略(“东亚模式”)进行全面的讨论。借这次重版的机会,我补写了一章“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出口导向型战略”,目的在于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为超越“东亚模式”并完善我国的开放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此外,对本书的附录文章也作了增删,使本书更加贴近于中国的现实。
在本书增订过程中,作者得到范世涛先生、李辑女士和王青先生的许多帮助,在此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