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

分类: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艺术专业,
品牌: 田培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7510846/9787807510840
·条形码:978780751084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紧扣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编写的。“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方案》和《纲要》着力突出的理念,并正逐步成为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编写者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材料组织、范例选取、活动设计、练习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师范性”。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舞蹈编创
第一章跳舞与编舞
第一节跳舞与编舞的区别
一、舞蹈表演者
1.舞蹈演员
2.舞蹈表现的主要载体
3.编舞的二度创作
4.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者
5.一种精神现象
6.情感状态的再现者
二、舞蹈编导者
1.全面文化艺术素养及舞蹈专业知识
2.想象力及创造力
3.观察力及理解力
4.形象思维及模仿力
5.表达情感能力
6.把握和控制舞台时空能力
7.敏锐发现问题能力
8.排练及组织演出能力
9.视觉和听觉记忆能力
10.突破自我表达个性能力
11.合作能力
12.综合艺术鉴赏能力
第二节舞蹈编创技法解读
一、“舞蹈”的特征
1.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性艺术
2.复杂的肢体语言艺术
3.情感的抽象化艺术
4.虚幻的综合舞台艺术
5.类别多样化艺术
二、“编创”的特征
1.不同舞蹈种类构成不同编创特征
2.不同编舞者构成不同编创特征
3.不同创作动机构成不同编创特征
4.不同动机源构成不同编创特征
三、“技法”的特征
1.编的职能
2.导的职能
3.排的职能
4.改的职能
5.合的职能
第二章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功能
第一节编创结构
一、结构的特定性
二、结构的基础性
三、结构的表现性
四、结构的定位性
第二节结构中的样式
一、情节式结构
二、情景式结构
三、抒情式结构
四、音效式结构
1.几种音乐结构类别
2.音效结构中的几种创作技法样式
第三节结构的段落处理
一、“A”段的意义
二、“B”段的意义
三、再现“A”段的意义
四、ABA的连接
五、回旋式段落表达
第四节结构的构图处理
一、空间
二、舞台空间特征
1.镜框式
2.伸出式
3.中心式
三、舞台小空间和子空间特征
四、移动线
五、舞台空间移动线示例
六、舞台画面及移动线图示
第三章舞蹈创作中的动作语言
第一节动机语言的形成
一、动作动机的来源
1.表现源
2.机遇源
3.精神源
4.事件源
5.风格源
二、动机语言的发展要素
1.从单一到复合
2.多方位多方向多角度变化
3.幅度与力度的变化
4.强弱与长短的变化
5.改变身体部位的角度
6.连续重复和断续重复
7.保留部分与改变部分
8.调整连接顺序
9.在原动机中加入新的因素
10.在原动机中加入难度
三、动机语言课堂练习
1.动作的发展与变化练习
2.形象动机语言命题练习
3.音乐动机捕捉练习
4.随想动机语言转换力练习
5.动机语言的节奏练习
第二节动机动作语言的性质
一、力量性
二、气息性
三、表情性
四、时间性
五、空间性
第三节动机语言的课堂练习
80分钟课例一
一、在老师带动下的即兴热身训练
二、音乐即兴热身训练
三、造型练习
四、双人的造型延伸性练习
五、合音乐的双人配合练习
六、课后作业
80分钟课例二
一、在老师带动下的即兴热身训练
二、音乐即兴热身训练
三、造型练习
四、双人的造型延伸性练习
五、合音乐的双人配合练习
六、课后作业
80分钟课例三
一、在老师带动下的即兴热身训练
二、音乐即兴热身训练
三、双人配合
四、命题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四章即兴与编舞
第一节即兴
一、即兴舞蹈的本源
二、即兴中的编导意识
三、进入即兴的支配依据
四、进入即兴的支配手段
第二节建立即兴中的动作记忆
一、以重心为引导的记忆
二、以点线为引导的记忆
三、即兴中习惯动作的突破
四、编和表之间的即兴互动关系
五、即兴中的语言工具
六、动因促成即兴并形成动机的入境
七、即兴的技术练习
第二部分形体训练
第一章芭蕾形体训练
第一节地面热身训练
一、腿和脚的练习
二、上肢和上身的练习
三、整体配合的练习
四、综合练习组合
五、单元重点
第二节把杆上的训练
一、基本站姿
二、基本脚位
三、擦地
四、蹲
五、小踢腿
六、划圈
七、小弹腿
八、单腿蹲
第二章古典舞形体训练
第三章现代舞形体训练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音乐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适应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反复征求意见,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两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文件。
《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案》和《纲要》颁发后,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随即被提上了工作日程。这是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也是为落实《纲要》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我们本着“先主干课(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课),后选修课;由点带面,分批推出;精心组织,注重质量”的原则,对教学急需而又实际紧缺的11门专业主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了教材编写。
这套教材由长期从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工作的专家编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紧扣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要求。这套教材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编写的。“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方案》和《纲要》着力突出的理念,并正逐步成为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编写者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材料组织、范例选取、活动设计、练习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师范性”。
文摘第一章芭蕾形体训练
通过芭蕾舞基本训练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身体形态及优美体态,同时对芭蕾舞的基本动态特征、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基础训练内容等产生初步认知。课程内容包括:在热身训练中对肢体各环节部位形成认知;通过把杆训练形成正确姿态,有效掌握腿、脚、躯干、上肢的柔韧性、灵活性、力度性和直立性,为中间训练部分的肢体表达打下相应的基础;中间部分的训练着力强调学生的跳跃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和爆发能力,力求在移动中体验芭蕾舞基本的舞姿、舞步训练要素;表现力组合学习,在于加强形体课程在训练课堂中的舞蹈表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芭蕾舞特殊的美感动律语言、韵律表达方式等产生兴趣,同时培养和建立学生在舞蹈动态中体验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
该芭蕾形体训练课堂,是以一学年32周为单元,每周2—4节课时所设定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门课程设置与其他同类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设有综合练习组合的示例,更是把每一个基础动作的要求进行规范讲解,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随意编排组合。此外,在第五节中设有综合性表现力组合,并配有五线谱,在旋律中体验表达能力,以力图追求芭蕾舞的整体舞姿与美感。
芭蕾舞的基本训练特征及表现特征
训练特征:芭蕾基础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该章确定了动作基本要求的规格性及学生在一学年内所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和训练范围,教师可依据本书本章节教材所设内容,由浅入深、因材施教、灵活变异的组织课堂教学。
表现特征:在芭蕾舞的表现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动作的延长性,具有适度、轻盈、纤细、优雅的风格,呼吸柔和、顺畅且技术娴熟完美。
后记
这是一本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舞蹈学习工具书,内容由舞蹈编导基础知识、舞蹈形体基本训练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力图通过更直观、达意的方法从应用角度出发,对舞蹈创作的编导能力、舞蹈构成的结构、创作语言、动作动机与发展、即兴编舞等舞蹈编导必要相关知识进行了简明解读。第二部分涵盖了芭蕾、古典、现代三类舞种的形体训练方法,并以学年为单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无论是把杆、中间部分以及综合性组合等均以规范性为前提并加以表现性引导,使学生在训练中体验舞蹈艺术美感,在有限的课时内展开对舞蹈艺术的切身认知。
本书适用于师范大学音乐专业舞蹈形体与编导课程的教学使用,因此对舞蹈专业以外其他艺术门类的学生学习舞蹈创作、训练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写作过程汲取了在此书之前就已在舞蹈形体与编创领域中辛勤笔耕前辈们的营养,虽在本书注解中加以说明,但定有遗漏,敬请见谅。另外,有些照片的摄影者无法及时联系上,在此表示感谢并希望与我联系。
感谢此书写作过程中王安国教授、责任编辑黄惠民、项目负责人周洲给予的殷切关怀和指导,感谢在此书完成过程中与我辛勤配合的可爱学生王钰、李晶、孙浩杰、魏巍、李思诺、朱律、徐美楠、王钰超、张芳芳。
我期盼这本书能对全国师范大学乃至更广泛的舞蹈教育领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将是我们努力后的由衷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