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评论(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材·美术艺术理论系列)(DESIGN CRITIQUE)

分类: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艺术专业,
品牌: 杜军虎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页码:12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807493666/9787807493662
·条形码:978780749366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材·美术艺术理论系列
·外文书名:DESIGN CRITIQU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前,设计处在了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它被纳入到一个远比艺术设计本身或产品系统更复杂的关联域中。在这个复杂的关联语境中,设计除了其本身的材料上的、技术上的、功能上的和审美上的因素之外,还与整个社会的生活世界发生种种关联,与整个生活世界中的消费群体发生着各种层面的关系。
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批评不能简单地囿于艺术和技术之间的争论,其广度和深度都相应地扩大和深化。本书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设计评论的体系化框架,并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设计形态对设计评论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当前人文学科常用的一些方法论在设计评论行为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杜军虎,男,1974年12月生,籍贯安徽合肥。 学习经历:1993年考入安徽大学广告学专业。1998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美术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西方美术研究。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考入东南大学,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主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设计——近代对机器文化批判的成果
第一节 近代人文主义者对机器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拉斯金对机器生产的批判是现代设计的缘起
第三节 设计——机器文化的“补丁“
第二章 设计评论的任务与性质
第一节 设计评论及其任务
第二节 设计评论的性质
第三节 设计评论的多元化现象
第四节 设计评论的现状——批判性的淡化
第三章 设计评论的形态
第一节 设计评论的动机
第二节 设计评论的形态
第四章 设计评论中的价值规范
第一节 评论和价值规范
第二节 设计评论中的价值规范
第五章 手工艺文化及其评论
第一节 农业文化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 农业文化认识世界的方式——直觉思维
第三节 手工艺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手工艺的创作方式
第五节 手工艺运动无力挽回“手工艺”
第六节 如何评价手工艺的价值
第六章 工业文化与现代主义设计评论
第一节 工业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节 工业文化认识和处理世界的方式——物化
第三节 适应工业文化的现代主义设计
第四节 现代主义设计的文化特征——理性主义
第五节 现代主义设计的创作原则与表现
第六节 如何评价现代主义设计的价值
第七章 后工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评论
第一节 后工业文化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二节 后现代哲学观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文化特征——非理性主义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创作原则与特点
第五节 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价值
第八章 设计评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社会学与设计评论
第二节 符号学与设计评论
第三节 解释学和设计评论
……[看更多目录]
序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行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和文化生活世界中,正在显示其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人类的生活世界赋予物质性的形式、结构和秩序,而且以一种具体的物质化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整个生活世界。我们今天在生活世界和周围环境中看到的所有的人造物,大到城市的规划、城市建筑的设计,小到最平常的生活用具的设计,都是或多或少地经过了设计的物质化成果。设计不仅为人类的生存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具有物质性实用功能的客体系统,而且为人类生活世界创造最感性、最直接的文化类型。它以最直接的形式切入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中。在这个被设计了的世界,我们无法摆脱设计对我们的影响。
文摘在广泛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通过与外在的环境相斗争、相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它表现为人在一切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心态和行为样式,以及这些心态和行为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文化的目的是处理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使人过得更好。身为文化的一分子,设计的目的也是如此。
设计是现代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但是作为一门专业(职业)的设计却是在20世纪早期的欧洲出现的。相比其他历史悠久的文化门类,设计算得上是个新丁。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门新兴文化的出现,郜是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和环境相斗争、妥协的产物。新兴文化都承载着具体的时代使命——解决它所在的那个时代某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门新的文化形态,设计要处理的问题是:消弭机器生产对人们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人文精神生活环境的破坏,维持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形象地说,它的出现就是为了给机器文化打“补丁”,从而使人生活得更好。第一节 近代人文主义者对机器文化的批判
机器文化住人类历史舞台重装上演,是由英国人詹姆斯•瓦特揭开帷幕的。l 789年瓦特设计出了第一台可供实用的蒸汽机。这台机器不仅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在很多领域取代手工劳动。矿山和冶炼业的生产,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紧接着是纺织业因为新技术得到了莫大的好处:蒸汽驱动的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对棉花的加工更加方便和快速,纺织品的生产飞速提高。新的、更人的工厂建产起来,人们需要更多的机器。产品不再在手工工场生产,而是在工厂了。为使原料和产品尽快送到所需要的地方,改善运输条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蒸汽船只和蒸汽机车应运而生。l821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始运行。铁路线的扩建使机器生产获得了新的动力。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