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册)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科技史,
作者: 钱穆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9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885印刷时间: 1997-12-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002165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斯篇初讲,正值九一八事变骤起,五载以来,身处故都,不啻边寨,大难目击,别有会心。在钱穆看来,要将学术变为于中国文化建设有用之学,且能启发民众,拯救国难,发挥作用,在当前有一件事情要作,即是提倡宋学精神。
这部中国学术史时间跨1573年至1911年,总结了中国文学在这一段时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学界一部重要的文学史、对研究中国的学术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容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顾亭林有云:"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将之亡天下。"钱穆主张光了解国史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对本国文化尤其是本国学术史有所认识。在钱穆看来,文化是一国的气运,文化天下也亡。天下既亡,国何不亡?天下不亡,国尚可救。因此,要救国,维护民族文化乃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作者简介
钱穆(1895.7.30──1990.8.30)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抗战以前,先生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讲授先秦及近三百年学术史。抗战军兴,他随北大南迁,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成都齐鲁大学、嘉定武汉大学、遵义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主讲文史课程。抗战胜利后,他曾执教于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广州私立华侨大学。钱穆于1949年移居香港,并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50年代,他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称号。60年代,他曾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获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学博士称号,也曾讲学于马来西亚大学。钱穆于1967年离开香港,定居台北,曾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理监事,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30日卒于台北。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共约一千四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他的煌煌大著《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及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其它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自身已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学者已经并必将继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黄梨洲(附陈乾初潘用微吕晚村)
第三章 王船山
第四章 顾亭林(附马骕)
第五章 颜习斋李恕谷
第六章 阎潜邱毛西河(附姚立方冯山公程绵庄胡东樵顾宛溪)
第七章 李穆堂(附万孺卢王白田朱止泉全谢山蔡元凤)
第八章 戴东原(附江慎修惠定字程易曰)
第九章 章实斋(附袁简斋汪容甫)
第十章 焦里堂阮芸台凌次仲(附许周生方植之)
第十一章 龚定庵(附庄方耕庄葆琛刘申受宋子庭魏默深戴子高沈子敦潘四农)
第十二章 曾涤生(附罗罗山)
第十三章 陈兰甫(附朱鼎甫)
第十四章 康长素(附朱子襄廖季平谭复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
媒体评论
书摘插图
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故先之以引论,略述两宋学术概要。又以宋学重经世明道,其极必推之于议政,故继之以东林。
明清之际,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梨洲嗣轨阳明,船山接迹横渠,亭林于心性不喜深谈,习齐则兼斥宋明,然皆有闻于宋明之绪论者也。不忘种姓,有志经世,皆确乎成其为故国之遗老,与乾嘉之学,精气敻绝焉。由此觀之,船山論學,始終不脫人文進化之觀點,遂以綜會乎性天修為以為說,其旨斷可見矣。曰「養其生理自然之文,而修飾之以成乎用」,可謂船山論學主旨。而日「養其生理自然之文而修飾之以成乎用者,禮也」,推極於檀以為教,則横渠关學之遺意也。習齋、東原亦好言禮,然習齋汨於習行,東原溺於情恕,所見似落邊際,亦不如船山之圆通。以上所引,乃船山論學关於辨用、理惑之部,以近世哲學術語說之,則关於「修為諭」一邊之見解也。余觀船山平生踪跡所及,上於湘、桂之間。其師友往還極少,聲光甚暗。著書亦至晚清始显。然考其議論,同時如浙東梨洲、乾初,河北顏、李,稍後如休寧戴氏,所以砭切宋明理學走入玄虛之弊者,大略皆相一致。可見學術思想,到必變之時,其所以為變者,固自有豪傑大智為之提倡,而風氣轉動,亦自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存其闆。故得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有如是之巧。而船山之博大精深,其思路之邃密,論點之警策,則又掩諸家而上之。其用意之賡,不僅僅於社會人事,而廣推之於自然之大化,皋凡心物、人天,種種现象,皆欲格通歸纳,冶之一爐,良舆横渠正蒙之學風為近。而流風餘韻,視夫顏、李尤促,則信乎近三百年之学風,舆甚深義理为无缘也。
今試進而一究仁學思想之來歷,則仁學者,實無異於大同書也。大同即仁之境界,衝決網羅,即大同書之破除九界。去國界、去級界,則無君臣矣.,去形界,則無夫婦矣。,去家界,則無父子、兄弟矣。九界盡去,尚無人、禽之別,何论一二網五常?故非衝決網羅,即無以企大同。艮素之书玄言之,而复生之书笃言之,其实一也。梁氏為復生作傳,謂其「少年曾為考據箋注、金石刻缕、詩古文辭之畢。三十以後悉棄去,究心泰西天文、算術、格致、政治、歷史,皆有心得。又究心宗教,與余初見,極推耶氏兼愛之教,而不知有佛,又不知有孔子.,既而聞南海先生易、春秋義則大服。又與金陵居士杨文会游,所得日益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