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

分类: 图书,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经营管理理论,
品牌: 康荣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0111762
·条形码:9787500111764
·包装版本:2006-09-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想当冠军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持久当冠军的企业,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持久当冠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本书系统地阐述的就是这一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书本告诉我们,其核心思想就是避实就虚、局部优势、差别化,在自己涉足的领域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做深、做透、做绝。
以中国乃至全球单项冠军为目标,既是中国成长型企业的新追求,又是全球竞争环境中。中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作者基于20多年的后发战略思考。5年多的企业调查研究,就冠军企业的成功之道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利基战略:中国企业要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找到某个狭窄的业务领域——利基业务;必须通过建造竞争壁垒,不断扩展地域市场范围,逐步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单项冠军——利基目标。
本书提出的利基战略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两个层面实现差别化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专门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既不谈一般性的抽象问题,也不谈启发性的外国问题,而是提供中国企业选择、设计和实施利基战略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多年积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是融合古今中外的战略思想,实现“知行合一”的创新。因此。本书是追求战略创新的中国企业战略决策人士的必读著作。
作者简介康荣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政府顾问、《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常务副主编、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PECC工商委员会执行委员;曾任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国汉城大学客座教授。
1990年代起致力于中国企业成长与战略的国际比较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六部。提出“后发展型跨国公司”、“亚核心能力”、“利基战略”等创新理念。电子信箱:kangrp@sirla.corn
媒体推荐书评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一批冠军企业,如何成为冠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利基战略理论和方法是作者所做的开创性研究,非常适用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有志于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冠军的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剐所长、研究员李兆熙
“中西融合。知行合一”是《北大商业评论》的办刊宗旨,作者对利基战略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个原则。利基战略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中国企业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何志毅
作者对利基战略的动态过程的描述和探讨应该说是全书的精髓所在。最关键的理论贡献之一,从选择根据地,到打造独特能力,实现全球领先,再辟新的根据地。作者无疑抓住了利基战略的要害。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教授马浩
利基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商业生态哲学,不同类型、规律、实力的企业有其不同的利基,各个企业在自己的利基中成长,共同在全球化环境中持续发展。
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路跃兵
康柯“利基战略”告诫我们企业经营决策者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能,有所不能”,愿中国企业在康柯“利基战略”指导下出现成千上万世界单项冠军、世界第一。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专业委员会俞尧昌
时下,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书籍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才适合自己的企业呢?我相信中小企业主们在《利基战略》中自然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
广东中山聚龙集团董事长梁伯强
读《冠军之道》 做利基冠军
作者:岑红 陈露
康荣平、柯银斌、许惠龙合著的《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一书,近日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冠军企业成功之道的企业管理图书。2006牟8月18日,全国工商联、中央电视台联合在北京主办了“冠军来自中国”高峰论坛,参与嘉宾与代表就冠军企业成长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交流和切磋。
本书不仅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整套的答案,而且还以案例方式提供了中国、日本和德国冠军企业的成长历程和战略经验。
这是全球第一本专门研究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的战略理论图书。美国营销大师科特勒、战略大师波特、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都研究过利基战略,但各有不同的视角:科特勒在营销战略、波特在竞争战略、德鲁克在创业战略。
本书是从企业整体成长视角来研究利基战略的,作者认为:利基战略就是以某个狭小的业务领域为起点,集中全部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这个利基业务,首先夺取当地市场冠军地位,然后夺取全国市场冠军地位,最终实现全球市场冠军的最高目标。
这是中国本土学者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的战略方法指导读物。中国的企业战略图书以外国图书中译本为主,中国本土学者所写的战略图书又以教材书为主,只有少数学者针对中国大企业的战略问题做过专门研究(如曾鸣教授)。本书由本土学者所写,三位老中青学者合著,既不是教科式,也不是大企业案例集,而是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战略方法指导性读物。
这是一本在学习、吸收中外军事战略、外国企业战略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战略管理著作。中国古典战略、中外企业战略,以及外国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后发展理论,是本书的主要思想渊源,中国企业,还有日本、德国等其它企业的经历与经验,是本书的主要实践基础。本书正是在以上两大基础上,作者历经5年多的调查、研究、积累而成的,是一本自主创新的战略管理著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准确理解利基战略,第二部分理性设计利基战略,第三部分成功实施利基战略。
第一部分准确理解利基战略是基础,由第1章和第2章组成。第1章主要介绍利基战略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性,主要内容包括:
·战略起点:选准利基业务
·最高目标:全球单项冠军
·战略行动:六大战略指导原则
·利基成功:创建新利基
主要特性包括利基战略的指导思想、主要作用、资源与能力要求、适用范围、局限性和风险等。
对某项战略的理解,人们通常关注其内容,而忽视其特性及其重要性(许多战略论著只讲内容,而不谈其特性,本书在这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从适用战略来看,战略特性是企业(战略主体)与战略(拟设计的战略)的中间环节,决定了企业与战略之间的适用性及其程度。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利基战略的内容及其特性,才能有效地在本企业运用和设计具体的利基战略。
第2章充分论证了“利基战略是中国企业的适用战略”,做出这个判断,主要有8个方面的理由:
·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成长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企业必须转变以前形成的战略思维,寻找适用于新环境和本企业能力的战略;
·1980、1990年代形成的“我也能”战略,不适用于今天和未来,与其思想相反的“利基”战略才是适用的;
·利基战略的起点与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相符合;
·利基战略的目标与中小企业家的胆识相符合;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能力,利基战略有助于形成和提高专业化能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不足,利基战略有助于形成重视战略起点和商业情报的思维;
·中国企业正在追求自主创新,利基战略是企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和其它创新的基础;
·家族企业是中国企业中最大群体,利基战略尤其适合于家族企业。
第二部分理性设计利基战略是核心,由第3章至第6章组成。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在企业中设计和实施利基战略,如何设计利基战略是核心,本书从战略起点、战略目标、战略行动及成功后四个方面说明其内容和方法,并附以企业案例加以说明。
战略起点包括主体起点和业务起点,主体起点是指弱小企业、后发企业,业务起点是与本企业资源和能力匹配的利基业务。选准利基业务是关键,本书提出了利基业务筛选的6条标准,以及具体的决策原则和方法,非常实用。
战略目标是从当地市场冠军与全球市场冠军之间选择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位置,当某个目标实现之后,再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最终实现全球市场冠军的最高目标。
从起点到目标的战略行动有6大指导原则,具体内容为:质量领先原则、改进创新原则、密切客户关系原则、全球化原则、建造壁垒原则、竞争优势原则。为支持这些战略行动,企业还必有拥有以下的基本条件:专注的价值观念、稳定的企业首脑、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和有效的商业情报能力。
本书建议:中国企业把获取中国市场冠军并且持续5年以上,作为利基战略成功的标志。某项利基业务成功之后,应把创建新利基作为首要的战略选择。
第三部分成功实施利基战略是学习榜样,由5家中国企业、4家日本企业和3家德国企业的案例组成。本书的案例写作有其特点:一是以企业成长历程为基础,概述了案例企业从创业至今的不同阶段及其战略特征,提高了案例学习的针对性;二是进行利基战略解读,从案例企业中挖掘利基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提高了案例学习的有效性。
本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在哪里?
实用性是本书最主要的特点和价值。本书主题与中国企业的战略需求高度吻合,冠军之道/利基战略是本书的主题,新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必须以某个狭小业务领域中的市场冠军为目标,而实现冠军目标必须采用利基战略,可以说,本书是作者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战略模式。正如聚龙集团董事长梁伯强先生所言:“时下,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书籍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才适合自己的企业呢?我相信中小企业主们在《冠军之道》中自然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
本土性是本书的特点和价值之二。在中国广为传播的企业战略理论和方法几乎全是源自欧美国家,目前的《蓝海战略》也属于其中。这些外来的战略理论和方法,是以外国企业,主要是欧美大企业为实践基础的,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较差。而本书的三位作者均为中国大陆人士,尤其是康荣平和柯银斌,对中国企业战略问题有10多年以上的研究积累。与一般的中国学者不同,这两位作者不仅是中国企业战略的研究者,而且曾在中国企业中担任过具体的战略设计与实施工作。
创新性是本书的特点和价值之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战略本身的理解有所创新。战略的定义多达百种以上,多有侧重。本书提出的战略内容三要素:起点、目标和行动,是战略概念的创新,对中国企业尤其重要。每种战略均有其起点,许多是隐含的,如果不挖掘出来,就难以全面理解和设计该战略。战略三要素不仅有理论创新意义(例如,对战略可重新分类),而且对战略设计也有实用价值。
第二是战略特性的创新,绝大多数企业战略论著只谈战略内容,而很少具体探讨其特征(这是战略理论难以具体运用到企业实践中的主要原因)。本书针对利基战略深入讨论了其特性,不仅有助于企业采用利基战略,而且其中的方法论也有助于我们探讨其它战略的特性。
第三是利基战略概念的创新,以前的利基战略一词主要用在企业的某个局部,例如市场营销、竞争战略和创业战略领域,本书的利基战略用在企业整体成长,这就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第四对利基战略的动态过程的描述和探讨,正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教授马浩在本书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样:“是全书的精髓所在,最关键的理论贡献之一。从选择根据地,到打造独特能力,实现全球领先,再辟新的根据地。作者无疑抓住了利基战略的要害,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
什么样的企业和人士需要本书?
本书是专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决策支持人士所写的。在新的环境中,中国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战略决策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战略模式,是战略决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书所讲的利基战略,正是中国企业的适用战略,因此,中国企业的战略决策人士均需要本书。
今天和明天的中国冠军企业更需要本书作为战略指导。对今天的中国冠军企业而言,本书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利基战略框架,分析本企业从创业到冠军的成长历程,总结出本企业的战略成功之道和战略失误之处。二是重点学习利基成功后的相关内容,为本企业的下一步战略设计提供新思维。对明天的中国冠军企业而言,也就是今天立志要成为冠军的中国企业,本书是最合适的战略学习工具,为如何成为冠军指出整套的答案。
对中国企业战略有学习和研究兴趣的人士,也需要本书。由于本书主题和内容的独特性,这些人士可将本书作为新的战略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与其它的战略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特性及适用范围,从而实现各自的学习和研究目标。
编辑推荐想当冠军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持久当冠军的企业,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持久当冠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本书系统地阐述的就是这一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书本告诉我们,其核心思想就是避实就虚、局部优势、差别化,在自己涉足的领域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做深、做透、做绝。
目录
前言
利基战略:与池塘共同成长的鱼
利基战略成就中国冠军企业
第一部分 准确理解利基战略
第一章 利基战略及其特性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要了解梁伯强及其创办的聚龙公司在1998年的主要状况,还必须以历史的视角来看看梁伯强的创业历程。关于梁伯强传奇式的创业经历,许多媒体均有报道,在此不再重复。我们主要从“做什么”角度来审视其历程。
梁伯强1962年10月出生于中山市小榄镇。读小学时,梁伯强学会了两项技能:一是手工制作铜耳环等首饰;二是画国画。1978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小榄制锁二厂(现在的固力锁厂),当宣传文员。
1980年4月10日偷渡到澳门。开始在一个同乡开办的服装厂当工人,后来从报纸上看到招工广告,进入一家仿古家具厂,利用国画技能为仿古家具画山水和古代仕女。一年之后,梁伯强另租房子并雇人,承接家具厂的订单,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但不久,梁伯强逃回小榄镇。
无法找到工作,梁伯强开始骑自行车做小生意。1983年,梁伯强进小榄胶木电器厂工作,认识了一位后来的创业盟友——苏钢华。
1984,年10月,澳门政策变化,梁伯强再次到澳门,用当年的临时身份证换取到正式身份证,成为合法的澳门居民。并进入一家港商开办的首饰工艺品厂,担任厂长。
1985年4月,梁伯强在小榄镇开办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小榄润记首饰厂,专门为港商生产首饰等工艺品,成为小榄镇上的第一个“职业经理人”。但是1986年的一天,因港商与其弟走私,润记被关闭。
1986年底,梁伯强在香港注册聚龙金属工艺公司,同时在小榄镇开办聚龙工艺厂,初期员工达16人,主要生产首饰配件,销售到义乌小商品城。1987年1月,苏钢华加盟,公司业务迅速发展。1989年,公司产品开始在天津等地大商场销售。当时主要产品有项链、耳环、胸花、头花、手镯等,后来又发展旅游纪念品。
1992年以前,梁伯强的聚龙公司基本上还是处在简单的初始经营阶段,由两家公司经营——中外合资中山大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人造首饰零配件)与中山聚龙金属首饰有限公司(生产人造首饰、旅游纪念品),当地政府占40%股份,梁伯强任董事长,两位朋友任总经理。在这个时期,梁伯强曾先后和别人合作开办过多家小厂,例如手表厂、圆珠笔厂、皮带扣厂、灯具配件等。
1992年之后,梁伯强了解到各类政府批文的商品价值,来到北京,开始不遗余力跑一些权力部门,结识各类人物,搞起“上层公关”来。捐款、高额消费、打“飞的”,成为梁伯强的主要活动。直到1997年,梁伯强才开始反思“北京之路”的价值所在:“有多大的能耐做多大的事,像我们这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