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分类: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城市与市政,
品牌: 靖学青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6768718
·条形码:9787806768716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作者简介靖学青,男,1961年11月生于山西省浑源县。曾先后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十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后证书。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已出版《东西部经济合作论》、《区域经济学》、《扩大内需论》等专著和合著多部,在《改革》、《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推荐本书是2001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最终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对长三角及其15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的详细测算及定量分析,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适宜性、城市的内部更新与变迁、城市郊区化、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内容。全书图表丰富、论证有力、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明确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序/厉无畏 1
第一章 绪论/l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域范围/1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5
(一)地理位置/5
(二)自然特征及其经济效应/6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七、克服城市郊区化负面效应的基本对策思路
城市郊区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产物。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出现郊区化现象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至于在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只要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控和管理,是能够克服和避免的。下面是克服上海城市郊区化过程中负面效应的途径和对策思路:
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出现上述负面结果,大多是由于从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口及其各种设施自发地在郊区低密度地分散分布、郊区城镇规模过小且遍地开花式布局而造成的。这需要由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积极主动地做好城市郊区化的引导和规划工作,使其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在郊区距中心城区之比较适当的区位,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新城,将中心城区转移和扩散出来的人口和产业集中在新城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若干城市副中心,使产业和人口相对集中分布,而不是在郊区遍地开花式分散分布。
建设和发展这样新城副中心的要求是:
第一,在功能上,它不是纯粹的居住区(即卧城),不是纯粹的工业区,也不是纯粹的商贸服务区,而是三者的综合: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社会综合体,落脚到新城的市民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应居住、工作、消费和休闲在新城内。进入新世纪的上海新城建设和发展,应不同于西方国家1950年代时期的郊区化过程,也不是中心城功能的简单的空间扩散,而是参与到整个城市地区功能转型过程中,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城市功能体和相对“独立”的新城市。
第二,在规模上,一般在20~30万人口为宜(根据实际情况,人口还可以再多一些),即实际上要形成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这样可保证其经济、社会和环境诸方面运作具有较高效率。从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来看,能够自我平衡的成功的新城规模都在30万人左右。从经济学方面来看,30万人的中等城市是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最佳城镇规模。从国内的经验来看,具有综合职能和一定生活、社会设施服务质量的城镇,规模也不宜偏小,多在20~30万人口。在这样规模的城市,容易集中大城市和小城市各自的优点,避免两者不足的新型城市形象,有大城市生活、工作、娱乐等的便利,但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和不便。
第三,在与中心城区的位置关系上,根据相关理论,新城与中心城区距离应以25~50公里为宜,中间以绿带隔离。否则,距离过近,则新城可能与中心城区连在一起,造成“摊大饼”式城市扩张的弊端;距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