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易诂

分类: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哲学,易学,
品牌: 尚秉和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2060699
·条形码:9787802060692
·包装版本:2005-0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焦氏易诂》:尚氏之学的根基在《焦氏易林》。而《焦氏易林》全面保留了《易经》、《左传》、《说卦传》等先秦易学精髓,即象数之真谛。至东汉始,易学开始走下坡路,易道渐次失传。而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辈,所传之《易》,并非易道之真谛,而活泼无碍、运舞不休的易象符号嘎然沉寂,代之而起的是荀、虞之流卦变、爻变之《易》。于是,才有青年才俊王弼横扫象数、清谈空理之风。真可谓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呜乎!易学从此江河日下,冥冥长夜二千年矣!尚氏在贯通《易林》之前,面对易学流派孰是孰非,茫然而无定见。及至攻读《易林》之后,才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他说:“盖《易林》既通,以《易林》注《易》。而《易林》未通以前,实以《易》注《易林》。”而《焦氏易诂》一作,正是他全面攻克《易林》之后,以《易林》诂《易》的一部划时代的杰作。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另一部杰作《周易尚氏学》。综上所述,《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三部巨著,构成了易学史上传承不断的主流。其实,伏羲氏画卦,八卦及六十四卦符号自古以固有,之后《连山》、《归藏》、《易经》、《左传》、《说卦传》、《易林》、《太玄》、《正易心法》、《皇极经世》等,皆为“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易道津梁之作。
媒体推荐书评
失传两千年的伏羲大易终于复明于世。
中华象数大成,易道占筮之王!
编辑推荐《焦氏易诂》分为十一卷,论述了《周易》、《左传》等古代文学中关于象数的种种看法和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书后还附录有对象表和覆象表。失传两千年的伏曦大易终于复明于世,这是中华象数大成,易道占筮之王。
目录
导言
点校说明
《焦氏易治》序
叙
凡例
卷一
叙音
焦《易》渊源
西汉易学至东汉已失传
求西汉《易》诂只有《焦氏易林》
西汉《易》至东汉失传之证
干南
坤北
离东既济九五得解
坎西既济九五得解
震东北
巽西南
艮西北
兑东南以上先天卦位
干一
兑二
离三
震四
巽五
坎六
艮七
坤八 以上先天数
乾日 乾九三、大畜九三、彖传豫、恒、彖传五日皆得解
兑月 离、恒、临、小畜、归妹、中孚六月 皆得解
离星 丰六二、九三、九四皆得解
震辰
坤水 利涉大川九皆得解
艮火 旅九三得解
坎土
巽石以上《易林》象与经世同
东汉以前之言先天象
卷二
焦氏易旨之求索
以四说求《易林》知《易林》于本象对象常相通
知《易林》每用覆象
知《易林》用半象
知《易林》重中爻
《易林》用纳甲
《易林》用辟卦
《易林》独以震为子
《易林》以乾为顺、坤为逆
《易林》以纯阳纯阴为凶,相遇则吉
《易林》每用大象
《易林》乾坤之位有四
《焦氏易林》之平议
《易林》确为焦氏书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附录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叙意悲哉,《易》之为书也。自东汉迄今,几两千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误解相承如故也。李刚主日,“《易》二千年在漆室中”,真信心之言哉!盖《易》之为书,义尽在经中,说皆在经外。如内外应予、卦位贵贱、阳升阴降、阳顺阴逆。乾贞子,左行,阳时六;坤贞未,右行,阴时六等说,经传皆不详也。倘《乾凿度》不言之,后人如何知之。又如互卦中,乾南,倘左氏不言,可竞谓其无矣。又如旁通、如覆象,左氏虽言之,乃至东汉,口传一失,遂知之不真。并左氏而误解矣。由是而推之,卦象中震车、震旗、震姬、震射、震威、震杀,艮言、艮鸟,坎众等象,并见于左氏内外传。后儒失其义,而竞疑此象矣。其余所未言而象之遗失者,不知凡几也。夫《易》说易象,解《易》之根本也。观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本于象,其重可知。失其说,亡其象,而强诂之,不犹瞽者之辨黑白,聋者之听音声乎,必无当矣。今日之《易》说,东汉人之《易》说也。西汉所遗,皆零词断句,不能会其通。独《焦氏易林》尚为完书。乃历代学者皆以占辞视之,余独以为焦氏《林》词多至四千余,其必有物焉,以主其词。不然,以一卦为六十四词,虽善者不能也。乃日夜覃精而求其故。求之既久,然后知其本于易象。其深者虽不能尽通,浅者遂得其八九。乃昔人为之注者,只释其故事、地名、人名,及草木、禽兽、虫鱼之名,无释及卦象者。今既稍有所通,遂即其通者而详注之。注之既久,兼得其《易》说。又久之,而知焦氏之易象、易说,为东汉所无。于是由其说以解《易》。凡李刚主所谓“二千年漆室”者,往往复明。复由其说以解《左传》,凡服虔、杜预所不解或误解者,象皆有著,乃恍然于易说、易象,至东汉颇失其传。东汉人之误解有由也。间尝辑《易林》之说《易》者,次而编之,名日《焦氏易诂》。有焦氏直说者,有焦氏未言。由其例以推得者,凡得十卷。其间如“利涉大”、“鹤鸣子和”、“有言”等解,及坤水、兑月等象,虽起东汉人质之,亦不得不谓焦氏之是,而悟己之非也。于是又颇杂采东汉以来名家易说,与焦说并列,以显其得失,以较其短长。噫!以二千年之旧解而忽疑其误,以数百年已熄之先天象而忽谓其复然,无乃骇众。虽然,焦氏之书固在也,焦氏之说固如斯也。世之君子,倘有同好,请绎其言。焦《易》渊源西汉易学,得孔子嫡传者三家,施、孟、梁丘是也。三家之学,同祖丁将军宽。宽既从田何受《易》毕,复归洛阳,从周王孙受古义。古义者,非孔氏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