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传记丛书)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军事国防,
品牌: 熊铮彦
基本信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页码:45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03318201
·条形码:9787503318207
·包装版本:2005-05-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传记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粟裕大将》讲述一个出身富家的青年,却毅然走上了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革命道路。南昌起义失败,重伤之下,理想信念弥坚,誓死不离开革命部队。井冈山上,亲聆毛泽东教导,被朱德称赞为“青年军事家”。红军北上抗日选遣队失利,率领一部成功突围,在渐南独立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带领新四军选遣支队挺进江南,首战韦岗;向北发展,开辟苏中;兵进渐西,三战天目山。英名威震大江南北,日、伪、顽闻风丧胆。任借解放战争舞台,连演威武雄壮活剧:苏中七战七捷,探索战争切期规律;宿北战役、鲁南战役扭转华东战局,大战孟良崮“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役指挥“俞出愈奇”,歼敌纪录一再创新;斗胆直陈,坚持建议在中原打更大规歼灭战,使军委最终改变原定决策,展示了军事家、战略家的超人胆识;战略大决战中,最先提议举行淮海战役,精确驾驭战局发展,指挥华野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渡江战役,还击英舰挑衅;激战京沪杭,把政治与军事有机结合,取得军政全胜;两让司令,高风亮节,全军传为美谈。
编辑推荐《粟裕大将》:建国后,毛泽东四次点将,解放台湾,抗美援朝委以前线总指挥重任,又亲自提名先后担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文革"中,受命危难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战场作出了特殊的新贡献。而1958年蒙受不白之冤,平反过程却一波三折,令人感叹。
目录
第一章第一大将
“请中央不要考虑给我授元帅军衔的事”[1]
毛泽东说:粟裕高风可嘉[6]
第二章井冈山上的“青年军事家”
第一次见到毛泽东[9]
龙江书院听经[12]
跟随朱、毛学习战争[15]
艰苦卓绝的浙南三年[23]
“粟裕还在”[29]
第三章驰骋大江南北
先遣江南[32]
“脱手斩得小楼兰”[36]
“向北发展”[39]
“粟裕,埃拉伊!”[44]
对曰局部反攻[53]
三战天目山[59]
第四章一让司令
一封不寻常的电报[69]
看《断桥》引出的话题[74]
第五章两种作战方针
蒋介石交给汤恩伯“粟裕卷宗”[78]
内线歼敌?外线出击?[81]
第六章七战七捷
首战宣泰,决策悖于常理[91]
二胜如南,远距离机动传捷报[101]
海安撤退,创造敌我伤亡15比1奇迹[110]
四战李堡,20小时决胜[117]
丁堰、林梓,虎口拔牙[126]
“围魏救赵”保邵伯[129]
敌变我变,一举三得[133]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137]
第七章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建议两大野战军集中行动[139]
毛泽东要粟裕挑重担[145]
第八章宿北大捷
“两军会合第_仗必须打胜”[149]
陈毅约法三章[153]
“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158]
第九章指挥华东野战军
“送你八个字:兵不厌诈,将计就计”[163]
借大雪大败机械化[168]
“鲁南胜利,局面打开”[ 173]
组建机械化特种兵纵队[179]
第十章示形于南击敌于北
两个统帅部的新决策[182]
英雄所见一般同[185]
千军万马一个目标:向北,向北[193]
63小时歼敌5.6万[197]
第十一章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张灵甫逃不了啦[204]
陈、粟“耍龙灯”[209]
毛泽东赋予粟裕战场自主权[218]
巧用奇兵奔袭垛庄[224]
报捷声中的神机妙算[230]
第十二章转入战略进攻
军委提出新要求[235]
七月分兵[239]
四道“金牌”,急召粟裕去鲁西南[245]
在困境中创造战机 [249]
沙土集战役,华东战局第二个转折[258]
外线出击前的另一项安排[260]
第十三章斗胆直陈
“子养电”[263]
毛泽东、陈毅商定“南进”战略[268]
结构怪异电报,隐含良苦用心[274]
第十四章西柏坡决策
毛泽东破例出门相迎[277]
“五大书记”民主决策[284]
二让司令[289]
第十五章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打五军、打开封,机动运筹[291]
陈毅赞叹:“粟裕浑身是胆”[297]
战后论战[306]
“解放战争最吃力的爬坡阶段过去了。”[312]
第十六章攻济打援并举
“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314]
军委明令:“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318]
知己知彼 将将用兵[328]
攻克济南说明什么?[337]
第十七章淮海战役(上)
最早提出举行“淮海战役”[341]
“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345]
“齐辰电”:从“小淮海”到“大淮海”[348]
徐州蒋军打乎?守乎?退乎?[352 ]
第十八章淮海战役(中)
军委授权粟裕“机断专行”[356]
毛泽东来电:“华野指挥太靠前了,后撤5公里”[361]
黄百韬临死前的“三不解”[367]
第十九章淮海战役(下)
一肩挑起三副重担[371]
杜聿明会从哪条路跑?[377]
当之无愧的战略家[383]
政治攻势瓦解30万蒋军[385]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391]
第二十章激战京沪杭
蔡凹会议[393]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397]
自卫还击英舰挑衅[401]
几道电令,中心一个“快”字[404]
军政全胜战上海[409]
第二十一章毛泽东四次点将
“解放台湾之战仍由粟裕指挥”[415]
委以抗美援朝作战指挥重任[421]
提议粟裕担任副总参谋长[425]
毛泽东发布命令:粟裕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430]
第二十二章受命危难
领导国防工业系统[434]
一名老兵的国防忧思[437]
华东行——叶、邓交给的特殊任务[440]
第二十三章36年冤案公正了结
1958年蒙受不白之冤[446]
一波三折的平反过程[450]
后记 [453]
参考书目 [454]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请中央不要考虑给我授元帅军衔的事"
195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纪念日。
北京天安门广场和过去一样举行盛大庆祝集会和阅兵。
人民群众发现了一个和过去大不一样的景观:所有登上天安门城楼或站在观礼台的军人,所有参加阅兵的部队官兵,全都穿上了国家规定的新的制式军装,分别佩带了从元帅、将军到列兵不同的军衔肩章,金光闪闪,神采飞扬。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酝酿和准备多年的军衔制,从这一天起正式实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以全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英姿风采。
总参谋长粟裕,身穿大将军服,佩带大将军衔,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走过来了。
粟裕走上前去,敬礼问候。
毛泽东仔细端详,亲切地说:“我们的粟总长一身戎装,气度不凡。新中国成立6年了,解放军应该改一改战争年代的土气了。”P1 粟裕笑笑说:“穿着这样一身服装,很不习惯!” 周恩来说:“慢慢就习惯了。这是形势发展需要啊!” 身穿元帅服的朱德缓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粟裕向朱德敬礼:“总司令好!” 朱德紧紧握住这位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非常赏识的“青年军事家”的手,久久没有松开,心中好像有话要说,沉默片刻,关心地问:“身体好吗?头还晕吗?要多注意。”
有人在悄悄议论:“粟总长怎么只给授了大将军衔?”
有人不无遗憾地说:“粟总长多大的战功,华东战场打的大胜仗最多,消灭的蒋军最多,粟裕当元帅完全够格!”
关于粟裕的军衔问题,早在酝酿过程中就引起各方面关注和重视。
据历史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过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可能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开始了实施军衔制的准备工作。全国掀起的学习苏联热潮,毛泽东发出“将苏联的一切先进经验学到手,改变我军落后状态,建设我军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革命军队”,推动实行军衔制的各项准备加快了步伐。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只好把军衔制工作暂时搁置一边。正是这场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深深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强正规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包括实行军衔制。
在板门店停战谈判桌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都佩带军衔。朝鲜人民军也是这样。谁是将谁是校,一目了然。惟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穿一样的军装,佩一样的标识,谁是将军,谁是校官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