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博士文丛(博士文丛)

分类: 图书,法律,商法,公司法与企业法,
品牌: 刘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1109133X
·条形码:978781109133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博士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文从企业理论入手,对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路径以及构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媒体推荐书评
本文从企业理论入手,对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路径以及构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笔者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为协调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而实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总和。治理的目标是本着对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追求,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以保证公司作出科学的决策,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利益相关者是指在公司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包括:股东、经理、债权人和职工。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公司是各种投入的组合,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除了股东向公司提供了物质资本外,经理、职工等也向公司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并分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他们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的主人。因而,他们有权参与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冲破了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动摇了“股东至上”的观念,对公司治理主体发起了挑战。
利益相关者由于向公司投入了资产,不仅有极大的热情,而且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实现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扩大公司盈利空间;有利于提高公司长期绩效。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对完善我国的公司法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考察世界上主要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制度体系,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法理论、经济民主理论、企业伦理学理论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法理论主要包括:平衡协调原则和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企业伦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企业的道德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体现了经济公平的价值观。
文章最后重点论述了中国公司治理之流弊;中国强调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的国内、国际环境;世界上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变迁;中国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实证分析、路径设计,以及构建和完善中国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对策。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公司治理采取的是股东主权模式。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行中暴露出来的缺陷主要是,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而忽视治理机制的设计;过分强调股东本位,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银行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按照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甚少。在股东本位思想指导下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包括公司职工、债权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显得无足轻重。很少有制度安排考虑到了他们的参与权,即使有,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也很难以奏效。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公司治理实践很不吻合。为克服上述弊端,笔者提出,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构建新的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允许职工和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参与的途径是吸纳职工、银行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时,修改公司方面的立法,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扫除法律障碍,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机制。具体的法律对策详见论文。
编辑推荐本文从企业理论入手,对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路径以及构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录
引 言/l
第一章 公司治理基本问题研究/9
一、公司治理界说/9
(一)关于“治理”和“公司治理”概念的讨论/10
(二)对公司治理概念的剖析/16
(三)法律角度的定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18
……[看更多目录]